集合線上用戶購買力獲取當地商鋪折扣:零用戶獲取成本、利潤率30%-50%、8個月實現盈利、年銷售1億美元、1年融資3千萬美金”,2009年12月,美國網站Techcrunch一篇282字的英文報道把美國網站Groupon介紹給了中國創業者。
“當時我們一直尋覓好的商業模式,這篇報道讓我眼前一亮”,在拉手網CEO吳波看來,這就像迷航者在黑暗的海面上漂流了許久,終于找到了一盞引路的燈塔,它就是后來炙手可熱的“團購”。可不幸的是,這座“燈塔”同時被幾百家企業盯上了。
事實上,中國團購市場競爭的“慘烈”程度遠超美國。2010年國內初具規模的團購網站數量達1215家,千余家企業的背后是幾萬名從業者和大量的資本投入。在團購投資最熱的5-8月,媒體已披露的風險投資來自包括萬嘉創投、金沙江投資、浙商創投等專業投資機構,還有包括來自山西、浙江等地的個人投資者,已公布的投資總額超過2億元。
行業發展初期,競爭主要來自于網站的同質化——近千家網站擁有幾乎相同的界面風格、購物模式和體驗、近乎相同的產品。最初成名的幾個網站大多依靠已有的資本投入,制造有利的商品價格。據了解,各商家不斷壓低產品價格,導致行業平均毛利率僅有8%-10%;而在美國、韓國和日本,平均利潤可以保證在30%-50%之間。
真正的商業競爭,始于幾個規模較大的網站開始嘗試模式創新。滿座網CEO馮曉海在接受采訪時介紹,滿座率先在頁面側欄添加了多個團購產品;拉手網則搶先推出了“一日多團”的模式;還有網站嘗試推出過用戶自助推薦商鋪等功能。
看似細微的創新背后,是創業者們對行業“首位”的渴望——在美國,Groupon獨攬該行業79%的流量,排名第二的LivingSocial僅占8%;而在中國,暫沒有某家企業被公認成為“第一”,人們更習慣用“第一梯隊”來形容排名靠前的幾家網站。更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某些團購網站超過60%的流量來自于團購導航站,這意味著網站本身品牌價值、用戶黏度、抗風險能力極低,并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
為快速拓展用戶,創業者們找到了一條捷徑——抽獎。包括美團、拉手、搜狐愛家團等多家大型網站,均推出過團購項目,內容包括蘋果ipad、返券禮品,更有網站推出國際高端旅游、寶馬汽車、北京房產等獎品。“整個電商行業的市場費用在提高”,馮曉海笑稱“媒體綁架了電商”。據透露,選擇硬廣投放單媒體平臺日支出不低于5萬元,且轉化率難以保證;抽獎成本則可控制在100萬之內,而帶來的注冊用戶往往超過10萬。
但抽獎只能作為臨時促銷手段,更多企業選擇拓展城市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該做法擁有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占位”。在中國,團購市場成熟程度不如美國,熱點暫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而二三線城市受市場容量、商鋪狀況及消費習慣等影響,團購業并不發達。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網站大規模“開城”,意在先期進入市場,以在次級城市市場成熟后獲得在該地獲得成功。
目前為止開城最多的是拉手網,官方信息顯示其開通城市超過200個。知情人士透露,200余個分站中并非全部由該公司自主經營,部分站點雖冠以該網站名義卻外包給當地企業運營。“若該地區未來發展良好,可以選擇收回運營權,這樣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業內人士稱。
除行業內的激烈競爭外,互聯網大佬們的不斷介入,也增加了團購市場的不確定性。最先介入并一炮走紅的是千橡集團的糯米網,6月23日糯米網首日推出一款40塊錢、贈哈根達斯和可樂的雙人電影套票,每推薦給一名朋友可返利10塊錢。據介紹,該產品首先在公司內部火了,該公司北京辦公室有1000多人,除了自己購買外,他們還在人人網廣泛分享,當日有超過15萬人下單,而當時行業平均成單量不足2千。隨后的一個月內,糯米網一躍進入團購行業前三名。
繼千橡之后,騰訊、新浪、搜狐、淘寶、京東等大企業紛紛推出團購項目,良好的品牌和超大的用戶規模不斷挑戰已有的團購網站。“增長率不斷放緩”酷團網CEO張巍說,“11月份開始我們的銷量確實開始下降”,行業數據顯示10月份開始團購產品平均成單量下降了30%。有分析人士認為,大企業不斷進入將成為該市場2011年格局變化的最大影響因素之一。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團購在2010這一年誕生并以燎原之勢燒遍全國,火到之處知無不團,團無不盡。團購的火熱程度確是有目共睹。團購帶給廣大消費者的實惠、對人民消費的刺激和對傳統消費行業的支援,足以我們為之頒個獎啦。 團購在2010這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內團購混戰 競爭慘烈魚龍混雜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