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企業,即便再受歡迎,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盈利模式最終也會被市場拋棄。這條眾人皆知的定律對Facebook來說當然也是適用的。
雖然,Facebook 2010年營收預計達到20億美元,但用其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話說,目前公司仍處于“收支平衡”狀態。所以,Facebook一直努力在尋找穩定的商業模式。這也就是為什么Facebook會涉水電子商務——互聯網上的三大盈利領域(另外兩大領域是網絡游戲和廣告)之一——的重要原因。
于是,業界有專家預測:“2011年,Facebook將收購eBay!”
收購,肯定要物有所值,也就是說企業從收購中獲得的收益必須比支付的成本高。從這一層面來說,Facebook不大可能收購eBay。
從成本角度考慮,目前,eBay的市值在400億美元左右,這對于估值不分上下的Facebook來說,是個“龐大”的被收購對象。
而更重要的是,收購eBay并不能為Facebook帶來太大的利益。也許有人會質疑筆者的這一論斷。他們的理由可能是,Facebook正在緊湊地布局電子商務業務,eBay的加入能夠為Facebook帶去賣家、買家、技術等資源。真是如此嗎?
要找到答案。先看看Facebook是如何布局電子商務業務的。
Facebook一直秉持著開放的姿態。2007年,它就推出應用編程接口(API),允許開發商在其平臺上開發應用,目的是以豐富的應用增加用戶黏性。
雖然此次,Facebook開始發力電子商務業務,但是它還是以一種開放的社交平臺的身份在做。例如,在Facebook上使用相對較多的是一個由創業公司Payvment基于Facebook平臺開發的電子商務應用。該應用可以把Facebook網頁轉變成店面,并接受信用卡或PayPal在線支付服務。此外,美國的另一家創業公司Alvenda則為零售商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他們在Facebook網頁上銷售商品。
而Facebook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邀請賣家入駐。
Facebook商務經理大衛·費舍爾在近期表示,公司高管最近一個月已經連續會見了20多家零售商,希望他們能夠在Facebook的網站上開店。此外,大衛·費舍爾的團隊還與零售商一起開發相關的軟件和工具,譬如銷售情況分析工具等。
從Facebook的一貫作風以及這些舉措來看,Facebook不需要自己搭建完整的平臺,它需要的只是賣家資源,以及一些技術上的資源,所以根本無需花大價錢買eBay,而只要通過收購一些為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技術等服務的外包型企業,Facebook就可以得到它想要的資源:賣家和技術。
而且,Facebook可能會根據人才來選擇被收購企業。
Facebook企業發展業務經理邁克爾·布朗日前表示,2011年可能發生的收購主要是對人才的收購,希望尋找到負責公司重要產品的人才。
此前,Facebook收購了Friend Feed,后者的聯合創始人成為Facebook的首席技術官;之后,Facebook又收購了Hot Potato,其CEO隨后開始負責 Facebook Groups產品的開發。
種種跡象表明,Facebook將會在2011年吞并至少一家電子商務外包企業。會是ChannelAdvisor 嗎?也許是。
相關事件:
Facebook的電子商務戰略
Facebook目前實施的電子商務戰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種是讓購買和推薦行為越來越社交化。Facebook正與電子零售商合作,建立相關工具,幫助產品進行病毒式營銷。另一種就是將品牌網頁變成一個店面,諸如Payvment公司為Facebook開發的應用。而Facebook可以直接通過收取會員費或間接通過廣告費用,來宣傳這一頁面。
Facebook探尋各種盈利模式
Facebook正在不斷探尋各種盈利模式。除了提到的電子商務模式外,Facebook還靠廣告和游戲分成獲利。在廣告方面,Facebook將部分顯示廣告外包給微軟運營。在游戲方面,它的模式是,用戶通過支付系統,先用現金購買Facebook的信用幣,再用信用幣購買Facebook上的應用。Facebook則從虛擬交易中獲取傭金。
電子商務網站牽手Facebook
Facebook日前稱,包括eBay和亞馬遜在內的25家頂級零售網站中的一半以上,已經與Facebook相鏈接。訪問亞馬遜網站的消費者可以登錄Facebook,然后獲取其他用戶的購物評價。eBay也推出了Group Gifts功能,讓Facebook用戶可以一起購買某種商品,用戶還可以與Facebook好友分享購物清單。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快遞行業是怎樣在“草根”之中迅速成長,并成為電子商務業的最后一環?此次是什么原因導致快遞企業集中“爆倉”,“爆倉”的背后是否意味著整合的開端?物流業與電子商務哪個應該優先發展?對于這些疑問,業界人士各有不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專家預測:2011年Facebook將收購eBay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