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初,業界傳出消息,美國團購網站一哥——Groupon拒絕了谷歌超過50億美元的收購提案。但這不過是一場大戲的開始——新的一年,谷歌一定會加快步伐將二線團購網站收入囊中。
誘發這場大戲的是蒸蒸日上的本地在線廣告市場。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BIA/Kelsey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整個美國在線廣告市場2010年的銷售收入預計將達到1330億美元,同比僅增長2%,但美國本地在線廣告市場收入規模將接近200億美元,同比增長26%。BIA/Kelsey還預測稱,到2014年,美國本地在線廣告市場收入規模將增長到350億美元。
谷歌一直要打造一張遍布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廣告網絡,自然想吞下本地在線廣告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去年,谷歌的一系列舉動也印證了它的這一決心。
早在8個月前,谷歌就將原有的本地服務進行整合,添加了一系列新功能并冠以新名字——Google Places。隨后,谷歌副總裁馬麗莎·梅耶從搜索團隊被調至位置服務(LBS)與本地化產品部門。要知道,馬麗莎·梅耶原來主管谷歌搜索產品,在公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前不久還有消息說,谷歌在2010年已經聘請了數百名銷售代表,給地方商家如SPA、餐館等打電話。
重新包裝產品,任命新的能人干將,投入大量資源……毫無疑問,谷歌準備在本地在線廣告領域大干一場。
而在團購網站上發布消息,可以看作是一種新形式的本地在線廣告,與谷歌的目標正好吻合。因此,谷歌必須要涉足團購領域。這才有了此前提到的谷歌收購要約被Groupon拒絕的一幕。
由于必須進入團購市場,收購被拒絕的谷歌就需要自建一個團購網站或繼續收購。比較這兩種方式,不難發現,自建網站的成本會更高。這里的成本并不局限于有形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以及建立一種新的業務形態所耗費的成本等。
就拿業務形態來說,團購網站是通過自建、尋找合作伙伴等方式,一個城市一個城市鋪設業務,然后從商品的銷售收入中抽成或是賺取差價。它們是銷售人員唱主角的公司,接觸的大都是本地商戶。
而谷歌是一家以技術為核心,通過賣在線廣告盈利的公司。如果谷歌真想自己建一個團購網站,那么可能的結局是,在谷歌文化的影響下,谷歌的團購網站走上了扭曲的發展道路,或是因為根本得不到足夠的資源支持而死在襁褓之中。一言以蔽之,谷歌在社交領域的遭遇會在團購領域重演。
所以,收購是不二的選擇。
在美國,排名第一的團購網站是Groupon,第二是LivingSocial。谷歌收購Groupon失敗眾所皆知。那么,LivingSocial是否會成為它收購的對象呢?這恐怕也不容易。
就在谷歌收購失敗的消息傳出不久,LivingSocial宣布獲得亞馬遜1.75億美元的注資。此舉被看作是亞馬遜為抵御谷歌布局電子商務而打響的防御戰。依照這一思路,谷歌要想收購LivingSocial還要過亞馬遜這一關。因而,筆者認為,谷歌只能瞄準諸如buywithme等二線的團購網站,以此了解團購領域的文化、業務形態,并獲得相關的人才資源。
相關事件:
谷歌收購Groupon失敗
2010年12月,有報道稱,Groupon拒絕了谷歌6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隨后,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 指出,有消息人士透露,收購案破產主要是因為Groupon董事擔心,這筆交易很難通過監管部門的審查。當時,谷歌正面臨兩起反壟斷審查。因此,Groupon董事會要求谷歌提供巨額的解約費,而谷歌拒絕了這一要求。
本地在線廣告市場受寵
本地在線廣告市場十分誘人,谷歌的眾多對手都瞄準了這一領域。雅虎于2010年11月中旬聯手Groupon、LivingSocial和Coupons等團購網站推出了一個名為“Local Offers”的項目。Facebook也發布了基于地理位置的折扣服務Deals——Facebook用戶在靠近商家所在地時,他們的手機就會收到相關優惠信息。
谷歌爭搶本地商戶
谷歌從2009年開始重點規劃在線廣告市場業務。據悉,谷歌已在2010年聘請了數百名銷售代表給本地商家打電話來推動新的廣告業務,并調任谷歌副總裁瑪麗莎·梅耶負責LBS業務。市場研究公司Sterling Market Intelligence的分析師表示,盡管靠銷售代表產生的利潤率低于AdWords這樣的系統,但只有這樣,谷歌才能將小企業轉變為自己的客戶。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上周末金山爆出“360泄露用戶隱私”一事,昨天又有新進展。此前一直處于被動的360公司,昨日反指金山“搜集用戶隱私”。360稱,使用百度、谷歌、搜狗、必應等搜索引擎,均可搜索出金山收集的隱私信息。金山隨后回應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011谷歌將退而求其次 再攻團購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