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寫下短短140個字以內的文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這就是微博帶來的一種嶄新的傳播生態。在新華社的報道中,2010年被稱為“中國微博崛起年”。2010年,微博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存狀態,由微博而形成的獨特語言風格,甚至一種特殊文體,也在逐漸被人們所習慣、接受,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發言方式都在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微博小說也在挑戰著人們對傳統文學的認知。
你可以對微博不感興趣,但你沒法忽視它的存在
早上睜開眼,伸個懶腰,先摸出手機,登錄微博,發一條信息,然后再瀏覽一遍評論才起床。這是網友“小魚”半年以來養成的習慣。
網友小魚是青島一家外企的職員,27歲,目前單身。自從微博介入她的生活后,她自嘲就像有了男友,“形影不離”。微博,成為繼博客之后的另外一個人群聚集的江湖。
早上9點上班,打開電腦,登錄微博,回復評論。然后再點擊小S、趙薇、潘石屹等明星微博,瀏覽一遍,遇到有感覺的評論就跟著“踩”一下,留下“腳印”就走。看著微博里濃縮出來的百字左右的語言精華,她的心情會一下子很快樂。
除了處理工作事務,她不斷盯著微博空間的變化,只要有空就貼上幾句。有時候甚至只是簡單的一個驚嘆號:“!”“關鍵是參與,微博的快捷和簡短,讓大家覺得‘織圍脖’的過程充滿了快樂。”她說。
下班后就更忙了。走在街上,她隨時可以拍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某個美女搞怪的衣著或動作,然后傳到微博上,便會引發一陣波動。
當心情不爽或者工作不順利時,微博便成了她傾訴的空間。“今天我好煩,心情陰得要滴雨。”“時間在悄悄流走,我在做什么?”……只言片語的發泄,會讓她失衡的心理暫時得到平靜。
沉醉微博世界,有時她也會深感不安。“過于迷醉成癮,總歸是不好的,比如工作會走神,熬夜會影響精力,現在經常覺得眼睛發澀,滴眼藥水也白搭,我知道任何事都該有節制,但是現在卻很難罷手。”
她有時會拿潘石屹的一句話做擋箭牌:“你可以對微博不感興趣,但你沒法忽視它的存在。因為它具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讓你不得不為自己占個座。”
微博的滲入速度極快!據第三方調研機構DCCI預計,截至2010年底,中國互聯網微博累計活躍注冊賬戶數將突破6500萬個,2011年中將突破1億;2011年底、2012年底、2013年底,這一數字將分別有望突破1.5億、2.8億、4.6億。
微博為何有如此魔力?有傳媒界人士稱,這首先跟人們生活的快節奏有關系,而且微博的注冊程序很簡單,一般只需提供用戶名和密碼,然后通過手機隨時發表自己的心得,了解別人的想法。“每個人都有傳播消息的欲望,比如每天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告訴親友,與他們共享。”
“被微博”時代還能熱多久
中國社科院《201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評價微博是“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微博與手機、互聯網緊密結合,正以碎片的形式改變著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
專家們不斷描述我們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孩子們養成了超文本鏈接的瀏覽習慣,很難按照一個邏輯推演過程完整地看一本書。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在這個缺乏耐心的浮躁時代,嚴肅的問題被消解了,比如談嚴謹的專業問題,跟帖者寥寥無幾,但是談論明星的逸聞趣事,則會蜂擁四起。
這讓很多學者感到沉重的無奈。“目前,微博交流成了流行的社交方式,很多年輕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多少朋友,但是在網絡上卻異常活躍,他們的朋友可能屬于不同的生活圈子,生活中很少有交匯的時候,但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卻無話不談。此時,微博起到的是一個臨時紐帶的作用,把很多不同圈子里的信息匯集在一起。但是你接受的是破碎的、毫無邏輯性可言的信息,而不可能是系統的、富有理性的信息。”
有人說,我們的成人世界正在貶值,我們在一個兒童化的社會。兒童的世界往往是片段化的,興趣難以穩定。其實從BBS到博客再到微博,中間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當一陣陣新的網絡熱潮掀起,微博熱還能持續多久呢?
“覺得自己是‘被微博’了,潮流來的時候,控制不住跟了上去,但是堅持不了多久,可能自己就懶散了。畢竟生活還是現實的,微博的光芒還是難以照進現實的啊。”“鳥在飛”于11月15日最后一次更新微博時留言道。
微博小說被斷言為“短命文體”
2010年推出的首部微博小說《圍脖時期的愛情》受到網民與媒體關注。小說講述的是“我”(大叔)與一個明星的故事,其間穿插著人到中年的“我”對世界的觀察與認識。小說再現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微博”如同對白一般穿插于情節中,網絡語言俯拾即是,人物處理問題的手段包括拍照、發帖、炒作等網絡行為。“在每節140字內完成1至3個包袱,至少要完成一個情節點,我覺得這正是微博小說的一個特點。這樣可以提高大家參與轉發、互動的積極性。”作者聞華艦在接受采訪時說。
文學評論家認為,微博在個人性、創造性和形式感方面與文學有諸多切合點。但也有網民指出,《圍脖時期的愛情》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內容尺度“大膽”、“格調不高”,“會傷害文學本身的純粹性”。
前段時間有條新聞,說日本作家競相寫微博小說。一位名為 仁成的作家所撰寫的《喃喃自語的人們》,連載三周來,“跟隨者”已近萬,被評論家評價為“也許是 仁成的最高杰作”。但 仁成卻指出,微博小說的流行可能只是“一過性”的,隨著下一種新媒體的登場,無數的“喃喃自語”會像泡沫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和手機小說的巨大發展潛力不同,微博小說可能會因為形式與概念上的新鮮而引起一時注意,但終歸避免不了成為一種“短命文體”。這么說是因為自誕生以來,微博小說就存在著天生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包括它的呈現形式———語錄體。毫無疑問,語錄體是微博信息的主要呈現方式,它講究在140字的篇幅以內,有頭有尾地敘述完一條信息,并且表達觀點或傾向,而情節的延續性則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微博小說的語錄體無疑是對小說情節延續性的巨大破壞。
此外,微博小說的碎片式結構,也會使其失去生存根本。除非跟隨者、關注者、“粉絲”只訂閱一位作家的微博且形成連續性閱讀,才能夠明白作家的微博小說立意在哪兒、人物性格是什么、情節發展怎樣。而事實是,絕大多數微博讀者的關注和訂閱對象,不可能只是一位作家。他們的微博
推薦閱讀
當前,很多城市和鄉村都存在各種生活繳費不便利、支付網點渠道不豐富等問題。而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支付業務不斷創新,手機支付、互聯網支付、固定電話支付和數字機頂盒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一步步普及,正在讓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010“圍脖”狂熱下的文化浮躁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