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被稱作“中國微博崛起年”。其影響力日趨擴大,成為這一年網絡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現象。
便捷的書寫方式,以秒計算的更新速度,“我手寫我心”的個性化——微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表達便利與快感。
污言穢語地罵戰,時有發生的虛假信息,推手操縱下的信號扭曲――微博在降低民眾言論表達門檻的同時,也帶來了雜蕪與錯亂。
“自媒體”時代果真來臨了嗎?由微博引發的這場傳播學意義上的變革,其發展將會向何處去?
微博拓展民眾表達權
華明松數了數,半年下來,他已經在微博上碼下一萬字了!
資料圖:網民助警擒嫌兇廈門市湖里區派出所舉辦“微博快跑”活動,與網友們面對面交流(11月13日攝)。
這個小伙子在福建晉江一家鞋廠打工,今年6月開通了自己的微博,隔三差五就用手機發一條。他說:“我想把打工期間的狀態記錄下來,為以后留個念想。”
從干部到群眾,從青年到老者,從個人到機構,2010年,人們都在談論微博。中國微博的發展堪稱“井噴”。
“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眾的表達門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培愛說,“隨著微博的流行,話語權分流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原本單純的資訊受眾搖身一變就成了傳播者。”
微博,并非僅僅是博客的簡化版。每條140字,用電腦、手機隨時能上,這樣簡單的技術設定,直接帶來了“平等”的效應。無論百姓還是和機構,抑或社會名人,都被拉到了同一發言平臺上。
22歲的江西女孩鐘如九因微博一夜成名。在江西宜黃拆遷事件中,鐘如九躲進廁所,用手機微博發出求救信號,引來廣泛關注。
目前她的微博已有近3萬“粉絲”。她說,微博能讓更多人聽到老百姓的聲音,“在這里,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
“每條消息都是有尊嚴的”“圍觀就是力量”,人們這樣總結微博對現實的推動作用。
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中,19歲男孩王凱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呈現災情,被媒體稱為“一個人的通訊社”。
上海靜安區公寓大火后,許多百姓通過微博哀悼遇難者,對災難進行追問與反思……
一些原本弱小的聲音,在口口相傳中被放大,持續的聲援讓眾人的觀點立場迅速集結。在“滾雪球”過程中,個體的價值得到尊重,不斷積聚的力量能撼動事件本身走向及未來發展趨勢。 上一頁1 2 下一頁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在調查報告中出現的兩名瑞典女性都用姓名第一個大寫字母代替。其中一名指控阿桑奇強奸的A女士稱,今年8月11日阿桑奇到瑞典參加一個集會時她負責接待,隨后要求發生性關系。當A女士準備取出安全套時,阿桑奇卻按住她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華頭條:微博井噴 開啟民意表達新方式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