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作價60億美元賣給Google,還是單干?美國排名第一的團購網站做出了選擇。
Groupon還會來中國
希望憑借被收購以贏得喘息之機的中國團購網站們,現在一顆心落了地—Groupon拒絕了谷歌的收購。
作為美國最大的團購網站,Groupon正迅速擴張:今年5月,它收購了歐洲最大的團購網站Citydeal;8月,它僅用兩周時間就完成了對日本最大團購網站Qpod的控股性收購。10月中旬,Groupon國際業務負責人Oliver Samwer來到上海,在一天內面見了至少7家團購網站的負責人。按以往的作風,Groupon很可能會在12月底前就完成在中國的收購。
但從11月開始,谷歌向Groupon發出收購邀約,報價從15億美元一路上漲至60億美元,Groupon暫停了和中國團購網站的接觸。后者猜測,如果被谷歌收購,Groupon很可能短期內不會進入中國。
最新的消息是,Groupon將繼續自己的圈地擴張計劃。
谷歌有充分的理由對Groupon一擲千金: 在注冊用戶僅為3500萬的情況下,據稱Groupon今年的營收將超過5億美元,其盈利能力遠超其他團購網站;而Groupon的團購生意能與谷歌地圖等本地服務組合,增強谷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優勢;最重要的是,Groupon能在幫助谷歌擴大電子商務市場的同時刺激它的搜索廣告業務增長。
谷歌不但可以借此與各地中小企業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還能通過收購獲得大約3000萬消費者的聯系信息。借助Groupon掌握的用戶消費習慣,谷歌可以大力殺入本地網絡廣告市場。據市場調研公司BIA/Kelsey預計,今年美國本地網絡廣告市場的規模將達到大約200億美元;到2014年,該市場規模將超過350億美元。
是否接受谷歌的價碼,取決于Groupon對自己未來的判斷。之前,人們都認為,Groupon模式存在著不小的風險,主要的依據就是門檻較低—據說它在美國就有數百家效仿者。但Groupon目前在市場內占有絕對優勢,占據了全美團購網站訪問流量的79%,它順勢在美國部分城市推出了新的Groupon 2.0平臺。
這一平臺的發布對Groupon至關重要,它將允許商家在上面自由定制團購交易,無需中介,只需交納傭金,就可以接近潛在用戶。Groupon 的CEO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曾經說過,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壯大,Groupon最大的問題是需求如此旺盛,商家經常需要等幾個月時間才能獲得交易機會。Groupon的平臺化趨勢則會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使商家自動涌入和聚集。
正是這一前景使得Groupon拒絕了谷歌:上市指日可待,自己做也許收益更大。
Groupon靠收購圈地
2010年5月
收購移動應用開發公司Mob.ly和總部位于德國的歐洲最大團購網站Citydeal,后者在歐洲17個國家有分站。
2010年6月
進入拉美市場,收購智利團購網站ClanDescuento。
2010年8月
進入亞洲市場,收購日本最大團購網站Qpod的多數股權。
收購俄羅斯團購網站Darberry的多數股權。
2010年11月
宣布收購三家亞洲團購網站:新加坡的Beeconomic、香港的uBuyiBuy和臺灣的Atlaspost。
Groupon始終被風險投資者青睞
2008年11月
Groupon在美國芝加哥上線后,美國風險投資公司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對Groupon投資1500萬美元,獲得其20%的股權。
2009年6月
成立僅7個月,Groupon就開始盈利。隨后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對Groupon投資3000萬美元。
2010年4月
獲得俄羅斯投資公司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主導的總額為1.35億美元的一輪融資。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俞渝就決定先從建立中國的可供書目數據庫開始入手,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工作。此項工作成果顯著,不僅成為一個獨立的數據庫產品,而且引起了投資商的興趣,IDG、盧森堡劍橋、軟銀等公司先后投資,“當當”網上書店應運而>>>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