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不知道KK,但你肯定知道《黑客帝國》,這部科幻電影刻畫了互聯網演變成一個具有思想的“有機體”之后的故事,是科幻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導演指定演員必須閱讀凱文·凱利的代表作《失控》。被昵稱為KK的凱文·凱利是技術雜志《連線》的創始人。他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預言了Web2.0時代的到來。而他今日的觀點如“Web已死”,“互聯網社會主義”等同樣再次引起諸多的爭論、討論和思考。
近期,《失控》引入中文版,KK在北京進行了多次演講和沙龍活動。此前,本報記者就曾在撰寫《新知周刊》“互聯網40年”專題時采訪過他。此次,我們又對他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獨家專訪。
1 預言 靜態網頁不會滅絕
新京報:前段時間《連線》雜志的專題“Web已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和轟動,這是說,Web也會順應生物界中的“適者生存”法則,自我消亡嗎?
KK:“Web已死”只是一個標題。文章的意思說,靜態的網頁盡管在絕對數量上依然在增加,每年依然有越來越多的網頁,但是從整個網絡數據流量的增加來看,其相對增加在減少,代替它的是動態網頁、網絡上“墻”的方式,以及各種數據流。現在互聯網大部分的流量都給了Youtube的視頻流,給了 Facebook的“墻”。網頁絕對數量還在增加,但增長的比例降低了。
新京報: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社交媒體(SNS)會全面替代網頁嗎?
KK:我們對網絡要重新定義,網絡不再會是以網頁為主了,也不一定只是超鏈接的,網絡可能是微博的數據流,可能是Youtube的視頻數據流,超鏈接依然還會是超鏈接,網頁也不會消失,但是可能不再是主流的了。
新京報:你曾經預言了Web2.0的發生。那么接下來的20年里,會發生什么?
KK:我看到網路在向數據流而不是網頁的方向發展,一個巨大的數據“池塘”正在出現。每個人都可以產生數據,但信息都是儲存在那個巨大的池塘里的。今后的我們不用攜帶很多設備,但隨時都可以進入這個“數據池塘”。我們不用擁有很多,沒必要擁有電影或圖書。讀過、看過就可以還回去了,因為它們永遠在那個“池塘”里。這是一種思想的延伸,所以我們看到的不是網絡,而是一個池塘、海洋,或者更像是大氣,或許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把它比喻成“云”。
新京報:如果不是靜態網頁,那演化中的互聯網中哪些東西會“滅絕”?
KK:我不覺得互聯網中有什么會滅絕,技術是不會滅絕的,所有的技術都有人在用。到今天還有人在坐馬車,用手生火。互聯網上沒有什么會消失。生物界中,物種滅絕是真實、普遍的,但技術只會減少,不會消失,而且會持續進步。
2 現實 復雜系統可能需要量子計算來推動
新京報:《失控》寫于上世紀90年代,現在回顧看,書中哪些思想真正出現了?
KK:一些已經成真的并非是因為我寫了才成真的,但的確有一些已經成為了現實。有一章節我一直感到驕傲,是寫的關于好萊塢的虛擬人物制造的,我當時認為,電影中有行為、個性,能夠行動的角色可以完全是數字編程的結果。這的確在好萊塢出現了。這些我當時寫的時候還覺得很瘋狂。
新京報:如果修訂,書中哪些思想和內容你覺得是需要糾正或補充的呢?
KK:這個問題很好。但不幸的是,我沒什么需要糾正的。我說不幸,是因為這意味著書中提到的復雜系統,這些年的進步很少。如果是一本20年前的物理學教材,可能有很多新的發現你需要補充,但在復雜系統上,沒有什么進步。
新京報:互聯網并沒有成為《黑客帝國》中的“有機體”,人工智能和仿真方面的發展也很緩慢,這是為什么呢?
KK:因為演化的復雜系統、技術都基于信息的流動。在復雜系統中,信息是最基本的因素。但我們還不理解到底什么是信息。信息到底有多少?該怎么測量?很久前我們就有信息論的概念,但到現在還是沒法回答這些問題,對于復雜系統,我們沒有測量方式,沒有理論,只有當人們搞清楚什么是信息時,我們才能理解復雜系統。
新京報:信息不就是比特嗎?
KK:并非如此。我眨一下眼,有的時候這沒什么意思,有的時候卻附帶著某些意思。一條信息可能沒有什么用,但可能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改變。信息并非只是簡單的比特或者像素,一個比特可能比另一個比特攜帶著更多的信息。
新京報:哪些科學家可以去研究這些?數學家還是物理學家?
KK:不光是數學家,這是一整套的理解方式。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并不只是數學或物理,而是一種對時空的思想,只不過用數學表達出來了。我們需要信息的思想。200年前,人們不知道熱是什么,直到開爾文、波爾茲曼等人發現了熱力學定律,人們對熱才有了理論的理解。
新京報:該從哪兒入手呢?
KK:現在有人在研究量子計算,我覺得這是一個開始。有很多對自然的信息的理解來自量子態,一個量子可能處于疊加狀態,這是很有趣的。現在有人開始相信,原子里頭的粒子,最底層的量子粒子可能就是信息,信息組成了最基本的物質。這非常復雜,我們現在還遠未到弄清楚的時候。
3 技術 社交媒體信息不對稱
新京報:你是一名技術至上者嗎?
KK:我的新書《技術想要什么》里面延伸了這個話題,我相信技術一方面在微觀層面上發展,一方面也帶著人們朝向更多選擇和機會的宏觀的道路上走。技術的發展總是好的。我認為,我們人本身就是技術,人類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是屬于自己的技術,我們永遠沒法把技術和人分開談,因為人就是技術。
新京報:人們現在談論Facebook這樣的社交媒體時,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擔心隱私問題了。
KK:關于隱私的問題,我們要討論兩點。一個是對稱問題。住在一個小鎮里的人,你知道我的家底,我也知道你的,那么一切都OK。現在的問題是,大公司知道你,政府知道你,但你不知道他們是誰。沒有對稱。如果能夠互相了解的話,那就會處于一個平衡,我們依然可以像小鎮上的人一樣生活。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都希望自己被視為一個個性的個體,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這就需要個性化的服務,但它的代價就是透明。你可以公開自己的個性,但絕對的個性化需要絕對的透明,但問題在于不是每個人都想要絕對的個性化和透明。這也是目前Facebook面臨的問題。
新京報:我們現在似乎看到,互聯網上謠言傳播得特別快,這是否也是網絡文化的一種表現?
KK:對。這是互聯網的缺點之一。一群“烏合之眾”可以產生集體的智慧,但同樣可以把“群體流氓”的文化擴大,帶來群體的“愚笨”。這是代價之一。
新京報:安全也是互聯網發展的代價嗎?
KK:安全問題總是存在的,是技術就有風險。風險在任何技術中都存在,在互聯網,在云計算中都存在,但我們的態度卻不是很理性。
【人物名片】
KK
凱文·凱利(Kevin Kelly),人稱“KK”,《連線》雜志第一任主編,曾擔任《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主編。常為《紐約時報》、《科學》、《經濟學人》等雜志刊文。擁有著名博客主頁,隨時發表互聯網觀察文章。1994年出版著作《失控》(Out of Control),主要思想影響電影《黑客帝國》。今年出版新書《技術想要什么》。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趙銳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向這些挑剔的國外“大客戶”推銷著自己的公司——“我們有著國內最大的游戲動畫制作團隊”、“我們有著豐富的制作經驗”。而當越來越多的游戲廠商將他們的動畫制作外包給原力動畫這樣的中國公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連線》創始人預言未來靜態網頁不會消亡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