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晚間,國內視頻行業老大優酷網以及老牌電子商務網站當當網在同一天登陸紐約交易所,首日漲幅均超過80%。中國版的“YouTube”和“amazon”沒有選擇在創業板這個中國版的“NASDAQ(納斯達克)”上市,是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
將時間往前推,新東方教育集團也是赴美上市,再往前,百度、新浪、搜狐等等,也都是選擇去花美國股民的錢。這些在我們心目中最有前途的新型企業,寧愿漂洋過海到美國上市,也不愿意近水樓臺登陸國內的創業板,為什么呢?
去年10月份,為了扶持具有較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我國在深交所推出創業板,結果一年下來,口水顯然淹過了掌聲,高成長性的期許讓位于“三高(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率)”的無語,創業板被詬病為“圈錢板”。創業板當初提出的口號是“兩高六新”,即高成長性、高科技含量,以及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然而,太多“東郭先生”混跡其中。關注創業板的人都知道“神州泰岳”,創業板的首只“百元股”,其最大的資本體現在是中國移動飛信業務的外包服務提供商,換句話說,只要中國移動有的吃,神州泰岳就有的吃。我們看不出有何創新性,只不過是找了一個好靠山。萬一哪天中國移動不帶你玩了呢?
經濟學家許小年就曾一語中的,中國創新型企業太少,無法支撐創業板。“中國缺少的不是板,不是錢,不是炒作,而是鼓勵創新的一整套制度。”這就是創業板吸引的是“新”企業,但不是創新型企業的原因。
一方面,我們創業板的門檻不低,所謂的“低門檻”是相對于A股主板而言,比如上市條件要求連續兩年盈利,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最近一年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既然是“高成長性”,那么到底是過去重要,還是未來重要呢?以優酷為例,今年至今虧損1.67億元,尚未實現盈利。也就是說,優酷是沒有資格登陸國內創業板的。可為什么優酷就能如業界所言“帶病登陸”美國紐交所呢?恐怕華爾街的投資者,不只是嘴上說說關注高成長性吧。
另一方面,什么股上,什么股不上,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監管部門說了算,人的判斷總是存在偏好和理性不足,即使申請人交上一大摞材料。IPO不是注冊制,而是核準制,從而人為地制造緊張和尋租。其實,新股上市,有人愿意賣,有人愿意買,市場完全能夠自行配置資源,監管部門要做的就是讓買賣雙方遵守秩序。這就好比,有人賣蘋果,有人買蘋果,需要有人管嗎?除非買的人回家發現是個爛心的蘋果,才需要監管者站出來做出賞罰決斷。
當然,不是隨隨便便“一塊板”就能像美國那樣制造出微軟、英特爾、谷歌這樣的世界型企業,但是如果連本土公認的優秀企業都不將其作為上市的首選地,那么創業板就有需要反思的地方。畢竟,其不是一個資本的泄洪區,而是帶著鼓勵創新的使命而來。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支持維基解密網站的組織Anonymous表示,將停止攻擊那些阻礙維基解密發布機密文檔的網站。Anonymous本周針對多家網站進行了一系列攻擊,導致萬事達卡網站和Visa網站一度宕機。這兩家網站此前均宣布封殺向維基解密提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優酷選擇花美國人錢 創業板為何不吸引人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