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一直致力于撕掉“血汗工廠”的標簽,這一次他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徑。
11月4日,麥德龍旗下歐洲電器零售商Media-Saturn攜手富士康科技集團,在上海淮海路開設中國首家萬得城門店。而此前郭臺銘曾經高調地提出“萬馬奔騰”計劃,希望未來兩三年內,在中國開設1萬家3C及家電零售店,發展內銷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鴻海精密集團為何會高調涉足零售業?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鴻海精密集團及旗下的富士康集團遇到了凈利潤增長瓶頸。鴻海精密雖然規模大,但其利潤率并不高。去年,蘋果的利潤率達到27%,而鴻海精密僅為4.3%。
這是由于,處于產業鏈最末端的代工企業,最容易受到成本增加的影響,化解成本壓力的途徑極為有限。而產業鏈上端的公司,則可以用產品的附加值來抵消增加的成本。因此,當富士康提出“二度加薪”后,投行的分析師再次調低了它的利潤率。
禍不單行,此次美元貶值更加攤薄了鴻海精密的利潤空間。美元貶值帶來的臺幣升值,對以出口外銷為主導的臺灣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代工企業尤甚。現在只要臺幣升值1%,它今年的利潤率便會降低0.7%。如何提高利潤率、走出瓶頸,將考驗郭臺銘的領導力。
其次,擺在郭臺銘面前的增收途徑并不多。富士康除了將工廠遷往中國內地以及東南亞等地,郭臺銘還提出過轉型的口號,試圖由一家代工企業轉型為科技公司。事實上,逐步成為一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公司,也是很多臺灣代工企業轉型的路徑。宏達電、華碩等公司正在摘掉“代工”的帽子。
不過,鴻海精密集團向科技公司轉型面臨重重困難。目前,鴻海精密有80多萬員工,長期以代工業務為主。這樣龐大的一個企業,只要管理得當,就能運營下去,其自身運行的“慣性”,已經超越了人力所及。要想轉型,如何保證尾大不掉,確實是一道難題。
于是,改變的途徑只剩下拓展新的增長點了,郭臺銘選擇了零售市場。按照他的萬馬奔騰計劃。富士康集團將以員工為依托,鼓勵員工回到五、六線城市創業,一方面幫助員工增收,同時為富士康建立零售渠道。
這似乎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富士康的門店將到達員工的所到之處。更何況,中國的農村市場正日益受到企業的青睞,被視為下一個增長點。
郭臺銘的這一計劃能否實現,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條路并不好走。在電子商務的刺激下,電器零售商網上、網下雙管齊下,日漸興起的物流業,能將他們的銷售觸角延伸至每個角落。另外,作為非中國大陸本土的企業,富士康的家電零售業是否“服”當地的水土?這也是郭臺銘不該忽略的。
富士康轉型長路漫漫。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和曾經年少輕狂的惡意病毒制造者不一樣,昨日現身成都的李俊顯得沉穩了不少,而作為網民的李俊則多了兩項新名頭:熊貓軟件安全顧問、買軟件網首席執行官。 精彩推薦 還記得熊貓燒香嗎?那個風靡2007年的病毒的制作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郭臺銘欲撕掉“血汗工廠”標簽 長路漫漫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