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絡與人們的工作生活關系越來越緊密時,網絡犯罪便凸顯出來,而黑客攻擊和竊取隱私則是一種主要的網絡犯罪。11月上旬,根據新華社的消息,中國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正在研究出臺黑客攻擊案件的相關司法解釋,以此來明確相關的定罪量刑標準。
個人隱私遭窺視亮起紅燈
關于騰訊QQ與奇虎360的紛爭,業界冠以“騰訊12年來最慘烈的戰爭”,無意去討論和分析眾說紛紜的版本,只想說明一點,這場網絡爭斗折射出一個現實:不管騰訊還是奇虎,雙方都以保護用戶的隱私為名宣戰。并且,當大多數人還在抱著圍觀或謾罵的心態看待這場爭斗時,有關專家便尖銳地指出,這一事件其實反映出當下世界范圍內個人隱私(或者說個人信息)的重要和時時被不同利益體覬覦的現實。
首先須明確一個定義,何為隱私?隱私權包括隱私隱瞞權、隱私利用權、隱私維護權、隱私支配權四個方面權利,并且隱私權的核心是對個人隱私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的權利。只是這里的隱私指的是現實生活中的隱私,而在網絡中,我國的現狀是“網絡無隱私”。
當網絡成為越來越多人群工作生活學習的重要工具時,不可避免的是,越來越多的個人隱私信息暴露在網絡上,諸如個人喜好、聯系方式、上網習慣、各種賬號、銀行卡密碼等等,而一旦有企業或黑客對其窺視竊取時,那么廣大網民的個人隱私便成為“裸露”的秘密。
更讓人擔憂的是,考慮到網絡易發布性和傳播性,一旦用戶的個人隱私被泄露或被利用,那么它的影響速度超乎人們的想象,可能一夜之間便全國皆知,這將會對個人的物質和精神名譽帶來重大傷害。
黑客成隱私泄露主因
根據有關專家的分析,之所以會出現個人隱私泄露愈發泛濫的原因在于兩點。其一是單純的為了一種心理滿足感而把他人的隱私暴露在公眾之前,這是一種心理扭曲的滿足感。其二是牽扯到利益關系,由于網民們的不設防,所以在網絡上可以輕而易舉的找到個人喜好習慣,這便利于一些商家有目的地做些商業推廣。
那么,網絡上個人隱私又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呢?新疆電視臺的《今日說法》便探究過這個問題。網絡隱私泄露最主要的罪魁禍首是黑客,他們肆意入侵、攻擊和竊取個人信息;其次是病毒,強行駐入個人電腦竊取信息;再次是供應商的疏忽,服務商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對個人信息的一種無意泄漏;最后一種是網民朋友們最為疏忽的,那就是在咖啡廳、餐廳或一些企業的無保護或有安全隱患的無線網絡(WiFi)。據調查顯示,通過WiFi漏洞黑客們最短只需5秒鐘就可以竊取一份個人信息,平均每小時可達350份。
基于此,有一個新名詞誕生——“黑客產業鏈”,即一些網絡犯罪團伙和黑客們互相合作,互相分工,互相融合滲透,諸如小游戲網站和廣告的惡意鏈接、惡意插件、病毒修改瀏覽器
推薦閱讀
為配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工作,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于今日公布實施。 精彩推薦 為配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工作,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非金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公安部正研究出臺黑客攻擊案件相關司法解釋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