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發生在兩家知名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大戰暫告平息。但是,這場對決所引發的思考和追問卻在深化。在實名制博客網站博聯社日前組織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上,互聯網業內人士與媒體專家指出,國內網絡經濟發展的業態與環境正在惡化,創新乏力,拷貝成風,并有濫用市場壟斷地位的趨勢,行政與法律監管不足的現狀急需改變。
“中國互聯網初期發展中‘開放、自由、平等’的精神是帶給中國社會的最大財富。”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博客)表示,自己對互聯網業的一些內幕有所了解,而“做互聯網的人沒有了互聯網的精神是最令人悲哀的”。
締元信網絡數據公司CEO秦雯是早在中國互聯網初創的“瀛海威”時代就從事網絡業的資深人士。在她看來,互聯網的業態相當復雜。作為行業來說,互聯網還是很自由的,但它又是沒有規則的,是叢林。缺少行業規則,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和政府監管,中國的互聯網業難免要遵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談及最近的這場網絡大戰,秦雯認為,網絡用戶也應進行反思: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并不是什么東西只要免費就好,因為免費同時意味著免責。互聯網企業也應引以為戒,在法規和監管相對缺失的現實條件下,要盡量通過專利法來保護自己,而不要依賴著作權法。
北京網絡版權協會秘書長王斌舉例說,類似的網絡公司惡性競爭在國內并不鮮見。不久前在上海發生了一起兩家視頻網站因爭奪用戶,在軟件安裝時互相卸載對方軟件而引發的糾紛。最后也是由行政管理部門介入,問題才得以解決。但是,政府主管部門并沒有對類似的惡性競爭建立相應的處理機制,更缺乏司法方面的監管。因此,現在正是促成對互聯網業內惡性競爭事件在司法層面加以解決的良好時機。而像現在這樣,企業之間的競爭靠打輿論仗,挾持用戶,是不正常的。另一方面,對于網絡用戶,也要有相應的法律保護的環節,現在的解決方式僅僅是靠政府出面。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表示,互聯網相關的立法必須重視起來。目前我國有關互聯網的立法還很少,其內容也僅僅涉及網絡轉載。國外有近20個國家進行了互聯網的相關立法,有的甚至已經長達10多年。
清華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陳昌鳳表示,廣大網民也應自律。比如說,如果看到哪個搜索網站盡是假藥廣告,那么就對它投不信任票,不再去使用它。這樣才能真正對這些互聯網公司形成威懾。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芬努凱恩表示,自從收購陷入困境的美林證券和美國全國金融公司后,美國銀行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紐約檢察長辦公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及立法機構均已檢查了美國銀行的文件。“我們已經學會了該如何應對此類事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3Q大戰警示互聯網生存不能靠“叢林法則”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