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張幼陽)對于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方舟子被襲案,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委葛劍雄教授如是評價:“肖傳國的行為不是學術腐敗,也不是學術不端,而是犯罪,從某種角度看,他也是當前學術界缺少規范這種不正常狀態的受害者”。當抄論文變成抄家伙,學術圈變成角斗場,人們不禁要問:學術這塊“凈土”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讓肖傳國向方舟子舉起了錘子?
9月21日,喧鬧一時的方舟子遇襲案終于告破。當晚,北京公安局微博“平安北京”公布:華中某大學醫學院泌尿外科主任肖傳國認為方是民與方玄昌(《財經》雜志編輯)對其學術“打假”,導致其未能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因而買兇泄憤。
方是民網名方舟子,以學術打假而聞名中文網絡;而肖傳國則為一項“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手術”的發明者,一位落選過3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一時間,肖方兩人的私怨爭端見諸各大媒體頭條,仿佛這只是一場私人恩怨,只不過一方是“知名教授”,一方是“打假斗士”,然而,孰是孰非,真相變得撲朔迷離。
縱觀肖方數年的恩怨紛爭,其爭端的焦點是肖傳國的“肖氏反射弧”是否有效,以及對這種療法進行大規模推廣是否違規?
9月23日,《科學》雜志相關報道中提到,去年5月,中國的衛生部發布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把具有高風險,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規范的醫療技術劃歸“第三類醫療技術”,并規定其首次應用于臨床前,必須經過衛生部組織的安全性、有效性臨床試驗研究、論證及倫理審查。
文章指出:“我們并不知道肖的手術是否在(第三類醫療技術)清單上,但在中國,并沒有臨床試驗證明過這種手術的有效性。”
因為缺乏相關法律的約束,肖傳國這種醫生“勇敢”地將還沒弄明白的手術用于臨床,把病人當作了自愿跑來的實驗室小白鼠——如果成功了,沒人追究他的醫學倫理上的原罪,而且金錢和聲望將隨之而來;失敗了,也不會有人去追問這些被他犧牲掉的病人的生死。
有業內人士稱,好的制度,會把罪惡掐滅在它的源頭;壞的制度,則是小惡成長為大惡的溫床,如果沒有完善的探索性醫療技術市場準入的法律規范,我們可以想象,如肖傳國這般“把病人當成小白鼠”的故事還會繼續。
更有媒體評論,對肖傳國雇兇報復方舟子的解讀,如果僅限于一起學人失德失控所導致的普通刑案,則消解了事件本質。長達十年的方肖之爭,其實深深反映出中國科研體制、學術評價、乃至司法、社會環境的痼疾與畸變。
新聞背景
2010年6月24日,《財經》雜志編輯方玄昌被兩名男子用鋼棍從背后襲擊,頭部傷口深至顱骨。隨后北京警方介入調查。
8月29日,方舟子在家門口受到兩名男子尾隨襲擊,歹徒先是向方舟子面部噴辣椒水,后扔出鐵錘砸中方舟子的腰部。
9月21日,北京警方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方舟子、方玄昌遇襲案已并案告破,幕后主使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肖傳國等4人被抓獲。3天后,最后一名嫌犯康擁軍落網。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在機場方面,航美通過購買特許經營權(即在機場及航線等場所特許經營廣告的權利)及傳統媒體內容資源,占領機場數字電視、框架、飛機數字電視等廣告地盤。截至目前,航美擁有50家主要機場和9條航線的特許經營權。 精彩>>>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