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遇到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時,不少人會首先求助網絡,“自助”解決。
英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人們在利用互聯網自我診斷疾病時準確率并不高,還會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不找醫生先問網絡
英國Engage Mutual保險公司調查3000名英國成年人后發現,超過60%的人感覺身體不適后不是去看醫生,而是先到互聯網上尋找答案。近半數這些人對照癥狀后認為自己患上嚴重疾病。
五分之一的人說,“谷歌”癥狀后懷疑自己患上心臟病;超過三分之一的頭疼人士懷疑得了偏頭疼;16%的偏頭疼患者擔心自己患上腦瘤;15%的氣短人士認為自己肺部有問題;28%腹部不適的人自我診斷為闌尾炎。
調查顯示,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包括把胃部不適錯診為食物中毒,把普通感冒當成流感。還有人把關節僵硬錯認為關節炎,把消化不良當作心臟病,認為后背疼意味著患上腎病。
英“自助診斷”成風
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是人之常情。英國作家杰羅姆·K·杰羅姆1889年出版的著名小說《三怪客泛舟記》中,三名主角都懷疑自己患上某種疾病。不過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三人就到大英博物館中尋找答案。
英國《蘇格蘭人報》9月1日引述Engage Mutual保險公司蒂娜·克萊爾的話報道:“一涉及健康,我們似乎就成了一個著急的民族。”
關注焦慮癥的慈善組織“焦慮英國”負責人凱瑟琳·奧尼爾說:“我們接到的大部分咨詢與健康焦慮有關。對我們而言,最困難的事情是讓人們相信,他們患上的是焦慮癥而不是別的嚴重疾病。一些人再三檢查都沒有發現健康問題,但他們就是因自己的癥狀而擔心。”
平均每年看醫生2-3次
克萊爾說:“雖然互聯網上有豐富的知識,但生病時最好的選擇還是去看醫生……醫學專業人士不僅能讓你放松緊繃的神經,還可以綜合你的身體狀況,告訴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調查結果還顯示,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人感覺不舒服時會直接給醫生打電話。統計數字顯示,英國人平均每年看醫生2至3次。
克萊爾說:“保持平衡很重要。如果過度擔心導致緊張情緒,也會危及人的健康。”
她建議人們通過合理飲食和日常鍛煉保持身體健康,“腦子里要記得,在網上搜尋健康知識不能替代到醫生那里看病”。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精彩推薦 9月2日消息,奇藝CEO 龔宇 今日在百度世界2010網絡營銷論壇中發表主題演講,稱網絡視頻正版持續拓展互聯網營銷的新疆界。 據了解,過去的三年,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增長了三倍。根據CNNIC報告顯示:截止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英國人生病后上網求解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5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