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復雜
電子郵件很簡單,下載一個客戶端,點擊新建按鈕,輸入信息,然后發送出去即可。Wave則復雜得多,為了說明Wave的各項功能,科技作家吉娜·特拉帕尼(Gina Trapani)甚至專門撰寫了一本195頁的說明書。
2、難管理
Wave發布之處非常混亂,為很多真正希望使用該產品進行協作的用戶帶來了困擾。盡管谷歌隨后增加更多隱私控制,但已經于事無補。
3、吸引力有限
即使是對于真正喜歡Wave的用戶而言,也只能使用它來進行有限的協作。用戶不會通過Wave與親朋好友聊天,而是會借助即時通訊客戶端或Facebook來進行。
4、缺乏外部支持
Wave是一款開源項目,但卻未能引起開發者的關注。盡管SAP、Novell和Salesforce.com都支持Wave,而且推出了很多擴展,但仍然無法與谷歌的其他項目獲得的支持相提并論。例如Chrome就擁有數千款擴展。
5、競爭激烈
在用戶看來,Wave無法與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和Facebook相提并論。除此之外,Salesforce.com的Chatter、Novel的Pulse和SAP的StreamWork也都提供團體協作工具,從而對Wave形成了威脅。
6、沒有推廣
除了零星的功能升級,包括電子郵件通知和WaveThis按鈕外,谷歌幾乎沒有對該平臺進行過任何推廣。
7、媒體誤導
盡管谷歌并未推廣Wave、但媒體和博客卻對其競相報道。但當人們最終獲得了Wave的邀請并開始使用這款產品時,卻發現無法與好友聊天,因為他們的好友都在Facebook上。
8、缺乏有影響力的用戶
很多時候,一些有影響力的博客作者或者程序員可以使得一款服務流行開來。比如Friendster就是在羅伯特·斯考布(Robert Scoble)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雖然特拉帕尼力推Wave,但她的激情還不足以說服用戶。
9、未能與谷歌Apps整合
谷歌將Buzz整合到Gmail中推廣。如果Wave也能夠與Apps更好地整合,便可以更好地吸引用戶。谷歌完全可以在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谷歌現在已經將Wave的實時編輯等功能整合到Apps中。如果從一開始就這樣做,或許可以避免失敗的命運。
10、太過超前
Wave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太過超前。除了尖端科技用戶外,普通用戶還沒有為這種可以將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實時整合到一起的平臺做好準備。
進入論壇>>(責任編輯:嫻子)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據悉,該項目的后期推動效果讓史玉柱頗感驚喜。他表示:“其實我的時間不值錢,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在玩游戲。沒想到我的3個小時拿出來能做這么多事情,既做了公益事業,又幫助到年輕人。” 8月6日晚間消息,巨人網絡董>>>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