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了谷歌,中國便有了百度;美國有了facebook,中國有了校內網;美國有了twitter,中國有了微博;美國有了groupon,中國便有了美團網、拉手網。
互聯網上的商業模式,模仿的總比創新的快一些。只不過,團購網站由于門檻極低,商業模式簡單,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千網一面的團購網站已經如雨后春筍般相繼上線,團購網站數將近千家。然而在這樣的模仿大潮中,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可能是極少數。
千網一面:
客戶對團購網站本身的黏性不高
團購網站的模式其實很簡單,每天推出一款團購產品,比如餐廳、酒吧、SPA、美發店、瑜伽館等,限時銷售,以超低折扣吸引用戶購買。團購網站一頭是商戶,另一頭是消費者。
團購模式對于用戶和商戶都有顯而易見的價值:用戶通過團購獲得了很大的折扣實惠。對于商戶來說,實際上是一次類似于限時秒殺兼具銷售和傳播功能的營銷活動。團購成功,商戶獲得大量精準客戶,而且是先付費后提供服務。即使團購不成功,商戶也獲得了一次免費廣告的機會。正因為模式的簡單易復制,在短短幾個月內,國內就出現了近千家團購網站。也出現了團購網站的大批粉絲。
宋小姐是團購網站的發燒友。注冊了至少十家團購網站,每天都會上各大團購網站看看有什么自己喜歡的超值東西。于是,看電影、吃飯、足療、洗牙等各種產品,她都通過團購網站來購買。不過在記者采訪中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她只記得自己的產品是通過團購購買,基本上記不住是通過哪家團購網站購買的。“所有的團購網站基本都長得一樣,分不太清。”宋小姐的體會代表了目前大多數喜歡團購的人的心態,實際上吸引用戶的是產品本身,而不是團購網站。再加上團購網站基本上千網一面。使得許多用戶直接上團購導航網站。這樣一來,團購網站本身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品牌。也就是說團購銷售產品的黏性要遠遠大于團購網站本身的黏性。
大量團購網站的出現,使得商家被教育的同時,也引發了激烈的競爭。拉手網市場總監鄭斌介紹,在拉手網剛上線時找商家談團購還比較難,現在經過大量的團購網站銷售人員的洗禮,許多商戶基本已經認可這種模式。
但是更激烈的競爭也很快出現了。米團網CEO穆曉斌講了這樣一個事件:米團網曾經和一個咖啡館談了團購,團購成功后為這個咖啡館一天帶來了70多個客戶。正準備再做第二期,別的團購網站也找到這家咖啡館,承諾能為其帶來500個新客戶。該咖啡館立刻轉向。穆曉斌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下,用戶的黏性不高,客戶的黏性也不高。
客戶體驗:
最重要的產品元素不能由團購網來決定
團購看上去是個模式簡單的電子商務模式。而實際上消費實現體驗這一段是在線下實現,消費體驗直接決定了用戶對團購網站的信任度。前文所述宋小姐告訴記者,自己在某團購網站團購的某餐廳餐券,本來以為物超所值。但是在消費過程中卻發現無論從菜品質量到餐廳服務質量都很一般。偶爾團購到稍微知名一點的餐廳,消費時卻發現人滿為患,等位子等了一個多小時,消費體驗極差。最令她惱火的是團購了一個美容體驗券,自己趟在美容床上做美容的兩個小時,美容師不停地推銷產品,勸自己辦卡。開始笑臉相迎的美容師,在自己表示不辦卡之后,態度立刻冷淡下來。
團購雖然是時下比較熱門的銷售方式。但是其涉及生活消費的各個方面。并不像傳統的B2C網站,其交易流程較短,而且交易流程的各個環節,如支付、物流已經非常成熟。而團購網,雖然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交易流程并不復雜,但是整個團購完成的交易周期卻非常長,有的甚至長達半年。
穆曉斌創辦團購網站之后,嘗試了各種行業的團購。他發現團購項目有的賺錢,有的賺口碑。但更多是賺到差評和投訴。而這種差評和投訴不是由團購網站可以決定的。目前,一些吃喝玩樂的項目,本身的服務總體水平不高。有的單純將團購當成自己的一個傳播手段,根本不顧及自己有沒有那么強的接待能力,盲目地在多個網站搞團購,這樣最終的結果是傷害消費者的消費體驗而影響的是團購網站的信譽。 上一頁1 2 下一頁進入論壇>>(責任編輯:阿 灰)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
推薦閱讀
昨日,九龍坡警方宣布,這個團伙的10名涉案人員已被警方捉獲,除一名未成年人外,其余9人已被刑拘。 一對來自區縣都只有23歲的小夫妻,卻操控著從沿海流入我市的新一代高仿真手機的供貨渠道。經初步查明,短短兩年間>>>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