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頗具神秘色彩的澳大利亞人朱利安·阿桑奇建立的網站“維基揭秘”(Wikileaks),自2010年4月開始,將目光聚焦在阿富汗戰爭,采取了一系列動作嘗試披露某些“內幕”:首先在2010年4月發布了美軍直升機槍殺路透社記者的視頻;然后在2010年7月25日披露了數萬頁主要來自美軍特種部隊的“戰爭日志”;最后在2010年8月3日,維基揭秘網站上出現了一個被稱為“保險文件”的加密壓縮文檔,大小有1.4G——根據維基揭秘網站自己的說法,這個1.4G的文件里包含了大約15000頁此前沒有被公開發布的戰爭日志文檔。
上述互動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維基揭秘”這個非國家組織與美國政府之間所進行的一場微妙而重要的博弈:視頻出現之后,美國政府借助黑客依據網上聊天記錄提出的舉報,在2010年6月逮捕了可能向維基揭秘網站提供信息的美軍士兵曼寧;隨后阿桑奇抖出了大量文件,但美國政府迅速為此次行動定調,稱維基揭秘網站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公開大量細節,導致危及駐阿聯軍士兵的安全”;作為一種回應,維基揭秘在發布后續文件時,采用的是加密發布。
撇開具體的阿富汗戰爭問題,從更宏觀的層面來說,此次案例有助于推動人們去思考:如何理解非國家行為體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挑戰政府權威的政治意涵,評估其實際效果,將是更加重要的問題。
首先,從最直接的影響來看,維基揭秘網站的巨大能量,主要得益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涉嫌泄密的美軍情報分析師曼寧是借助光盤刻錄的方式,將 92000頁文件從軍隊內部網絡下載并保存,然后通過網絡傳輸給了維基揭秘;維基揭秘則將這些文件近似一次性地全發表在網絡上,并公開由全世界用戶進行訪問。
就此而言,維基揭秘網站不僅確實在由政府壟斷的“國家安全”問題領域捅出了一個大洞,帶來了更大的透明度,還在一定意義上證實國家正在逐漸失去某些傳統的控制信息流動的能力。便捷而方便的信息獲取、存儲、傳遞與交流手段,使得“內部人作案”的可能大幅上升,傳統的應對方式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其次,維基揭秘雖然在信息披露和發布方面取得了優勢,但它同樣凸顯了信息發布與信息接受主體理解能力不足之間的鴻溝。那92000頁文件對于普通人來說,讀完并理解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對于維基揭秘來說,促使受眾通過這些文件得出某些具有傾向性的結論才是關鍵所在。所以,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維基揭秘提前授權了三家傳統意義上的傳媒——英國的《衛報》,美國的《紐約時報》,德國的《明鏡周刊》——獲知了這些戰爭日志的全部內容,以期媒體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報道,并借助這些報道引導公眾輿論。
但如同美國政府失去了對信息流動的絕對控制一樣,維基揭秘在邀請傳統媒體介入之后,同樣失去了對解讀這些文件的實際意涵的控制。不同的媒體,依據自身的立場,而非維基揭秘的預期,各自展開了相關的報道,最終公眾輿論的走向,取決于各方展開的爭奪解釋權的競爭。而這場競爭遵循的規則,其實還是蠻傳統的傳媒行業自律規則。
《紐約時報》的行為比較具有代表性:在得到了這些材料之后,在進行報道之前一周,《紐約時報》派出了由其駐華盛頓辦公室主任以及高級記者組成的團隊,攜帶采訪提綱,甚至可能是已經獲得的原始材料,赴白宮進行研討,討論報道的角度。當報道發布時,白宮新聞發言人第一時間用“不負責任”對維基揭秘進行定調,并將焦點聚集到了“巴基斯坦情報機構支持塔利班”以及“公布秘密行動的細節有損國家安全”這兩點上,《紐約時報》、《紐約郵報》等媒體的報道焦點也相應地落到了這兩點上。行業自律畢露無遺。
若干年前,曾經擔任過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的布熱津斯基寫過一本名為《大失控與大混亂》的書,就今天的局面來看,這個書名多少有點“一語成讖” 的意思。維基揭秘在無意間開啟了一場茶壺里的風暴,國家行為體、非國家行為體、傳統傳媒、新傳媒,都將持續面對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卷入一場持續進行的爭奪解釋權、話語權以及可信度的競爭。無論某一具體事件的結論如何,傳統的信息流動與控制模式注定難以完全不變地存續下去,對于地球上的所有人來說,概莫能外。
進入論壇>>(責任編輯:嫻子)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視頻網站推出自制網劇是一個方向。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都想獨家,導致大家不斷往上游走,結果就是自制;二是觀眾的收看需求發生了變化;三是節約成本或者增加收入的需要。”安徽衛視廣告中心常務副主任查道存表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維基揭秘”的透明與失控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