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新興技術一次又一次地給戰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有時巨變有些迅雷不及掩耳,有時點滴變化滴水石穿:歷數往昔,戰車、火藥、飛機、雷達、核聚變,都深遠地變革了戰爭。
信息技術亦然。計算機和互聯網改變了各國經濟,使西方國家的軍隊獲得了巨大優勢,例如,他們能夠向世界各地發射遙控飛行器,以搜集情報、攻擊目標。但是數字技術的傳播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它使軍隊和社會暴露在數字攻擊的“炮火”下。這種威脅復雜、多面,并具有潛在危險。
現代社會越來越依賴于有網絡連接的計算機系統,這增加了敵人的攻擊途徑。如若發電站、精煉廠、銀行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統被迫癱瘓,人們便性命難保。然而,在其他空間,人們的行為甚至戰爭都受到相關法規的管制,而網絡空間卻極少有此類規則。如同核軍備和常規軍備控制,大國應該開始就如何減少網絡戰爭的威脅進行討論,以及時扼制攻擊,避免悲劇的發生。
網絡已經成為陸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之外的第五戰場。
這在很多專家看來可能只是聳人聽聞。不過大多數專家都認同一點:對于那些有意愿、有方法、有時間的人來說,網絡滲透易如反掌。政府深知此事,因為它們自己就熱衷于黑客行為。間諜經常闖入計算機系統,從谷歌或者國防承包商那里大批量盜取信息。滲入計算機網絡并將其摧毀亦非難事。并且,如果你足夠小心,沒有人能證明你就是罪魁禍首。
與核彈一樣,網絡武器的存在其本身并不意味著它們會被使用。另外,攻擊者也無法確定發起一場襲擊會對目標國家產生什么影響,這使他們的部署風險很大。
這一切都使危機四伏。各國正在秘密地開發網絡武器,而沒有人討論過如何使用及何時使用它們。也沒有人知曉它們的真正威力,因而各國必須做最壞的打算,悉心準備。
網絡行為的匿名性加劇了風險,稍有差池,或張冠李戴,或錯誤推斷,都會導致軍事升級——或是常規武器的硝煙彌漫,或是網絡武器的炮火連天。發起電子攻擊可以如風馳電掣般迅速,幾乎沒有時間冷靜思考,提早進攻甚至先發制人才是王道。電腦化的武器系統和網絡步兵盡管可以驅散傳統戰場上的硝煙,但同時也給網絡空間蒙上了一層厚重的云霧,使其險象環生,充滿了不確定性。
世界需要網絡威懾,同樣也需要網絡軍備控制。美國直到最近還在抵制網絡武器協議的簽訂,因為其擔心這些協議會形成刻板的互聯網全球管制,從而損害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支配地位,抑制創新,使網絡賴以生存的開放性大打折扣。
各國應該達成更為溫和的協議,甚至只是制定非正式的“明確性規則”以加重發起網絡攻擊的政治成本。或許可以達成一項協議,以防止“拒絕服務”攻擊這種不成熟的行為,當初就是這種攻擊通過向網站發送海量虛假的信息求索要求,從而導致愛沙尼亞和格魯吉亞大量網站癱瘓;北約和歐盟可以聲明,同真實世界的攻擊一樣,它們也會對網絡空間的攻擊行為作出反應;聯合國或日內瓦公約的簽約國可以宣告天下,同炸彈、子彈造成的人身攻擊一樣,對民用設施的網絡攻擊在戰爭中同樣是不可容忍的;富國可以向對網絡犯罪無所作為的國家施加經濟壓力。應當鼓勵各國闡明其在網絡空間的軍事政策,正如美國在核武器、導彈防御和太空方面所做的那樣。也可以成立一個國際中心以監控網絡攻擊,或者規定不論攻擊者的國籍或動機,各國都有義務援助網絡攻擊受害國——類似于船只拯救遇險水手的義務。
互聯網并不是“共有資源”,而是主要是一個由私有網絡縱橫交織而成的網絡。因此政府和私人部門更為密切的合作也會大有裨益。但最終,為確保普通百姓的電腦系統免遭罪犯或網絡戰士的干擾,后者——尤其是運營網絡的網絡服務供應商——的負擔更重一些。他們在甄別受感染電腦和及時發現攻擊行為方面可以肩負起更多的責任。
進入論壇>>(責任編輯:嫻子)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谷歌中國將“樂淘”作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戰爭:第五個戰場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