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實名制”本月開始實施后,記者從一些購物網站了解到,目前多數網店賣家已實行實名認證,但網店實名制卻管不住網店賣家的各種不良經營手段。記者接到不少消費者反映,一旦出現交易糾紛,無良賣家往往利用掌握的買家個人信息,有恃無恐地進行各種騷擾,直至消費者不堪忍受后放棄維權。
日前記者就“實名制”采訪了國內多家知名電子商務企業發現,實名制仍管不住網店賣家的各種不良經營手段。有消費者投訴,出現了交易糾紛,賣家逼迫消費者的手段就是騷擾,其手段多種多樣。
手段一 每天數十個電話
消費者小何向網購平臺舉報某網店出售假貨后,便受到該賣家嚴重的電話騷擾。他稱,該賣家輪流用四個手機號和兩個座機號,每天從他開機到關機一刻不停地打電話。電話轟炸最為“猛烈”的一天大概有上百個。更有甚者,一些網店賣家雇用客服人員、利用免費的網絡電話騷擾,甚至還用自動撥號器去打騷擾電話,小何說,一分鐘一個電話打進來,都沒法正常工作,就算你想報警都找不到證據,直到他撤銷投訴后騷擾電話就沒了。
手段二 半夜打騷擾電話
據消費者黃小姐介紹,她給出某網店差評后,賣家曾與她溝通過,并提出退貨后全額退款,取消這次交易記錄,但要由黃小姐承擔退貨的物流費用。黃小姐拒絕后,每天都接到賣家騷擾電話,不勝其煩下只有關機,但每天早上打開手機后這位店家的辱罵短信仍接踵而至。而且,每天凌晨一二時,她家里的固定電話都會接到騷擾電話。
手段三 騷擾到買家單位
李小姐懷疑自己所買的化妝品是假貨,向賣家交涉后,對方一口否認,李小姐也拿不出有利證據來證明,只好向網購平臺投訴,誰知該賣家知道李小姐單位后,狂打辦公室電話,以至于單位出面要李小姐處理好這類私人問題。
建議
監管不能只在交易前
目前網購平臺已通過一些規范,盡可能在交易前期保證商品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但這遠遠不夠,還應加強交易中和交易后的監管,比如交易中通過支付寶等手段保證交易安全性,交易后還有“消費者保護基金”等措施保證消費者權益得以最大化保護。
三方法對付無良賣家
對于賣家利用消費者的真實身份信息進行騷擾和恐嚇的行為,消費者應采取多種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一是向網絡平臺舉報。淘寶客服人員建議消費者去電信運營商那里打印通話清單,并將對方所發短信拍照,然后登錄淘寶網
推薦閱讀
“學歷門”事件后,唐駿在微博上公開自己的態度:“第一,今后我的名片上會加印一個博士在名字后。第二,法律會讓現在和今后那些捏造事實誣陷他人者付出代價。第三,我還是我,什么都沒改變,一個我行我素明天開始你>>>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