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力、陣容 VS 出局
關于競購原因,南方報業集團執行總編向熹對媒體表示,《新聞周刊》以九種語言出版,擁有全球性的傳播資源和影響力,這個平臺符合集團的追求目標。向熹同時強調,此舉也是“為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
雖然在首輪競拍中失利出局,但中國傳媒機構的高調亮相與雄厚財力引發了多方關注。其中,南方報業集團是內地當前影響力和規模最大的紙媒集團之一,其執行總編向熹曾被達沃斯論壇評為“全球青年領袖”,還曾在奧巴馬訪華期間獲得獨家專訪權。
參與此次競購的另外一方--成都博瑞傳播為A股上市公司,主要經營與《成都商報》有關的業務,利潤額在內地紙媒行業中排名靠前。另據報道,參與競購的兩家基金公司同樣具有強大的資金實力。
除了不容小覷的財力,中方的出場陣容也頗有看點。據了解,此次收購聘請的中介機構為美國Shearman & Sterling LLP律師事務所,該所曾成功操作了四川騰中收購悍馬一案。
截至目前,《新聞周刊》收到了約70份收購請求。從公開信息來看,中國媒體此次被美方拒絕,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資產報價。而《中國日報》也援引向熹的話稱,競購失敗的原因“可能在于競購者的國籍,而不是給出的價格。”
出海戰略
向熹指出,國外對于中國的媒體以及媒體人并不了解,“他們不知道我們為什么參與競標,但我知道,一家美國媒體來收購這家機構要更容易一些。”向熹同時表示,競購《新聞周刊》僅僅是個開始,目前正在尋找機會“收購另一家西方新聞出版機構”。
美國知名雜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資深記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發表評論稱,《新聞周刊》有自身的缺陷,相較而言,試圖購買它的南方報業集團是中國“最具企業精神”的媒體之一。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認為,國內媒體競購《新聞周刊》是“走出去”戰略的結果,這一趨勢令人鼓舞。“目前,這個戰略主要集中在媒體的海外擴張上。”
此前,在去年1月份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就明確提出,要努力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國內國際傳播能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中宣部部長劉云山也曾撰文指出,發展和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傳播能力已成為“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今年1月,新聞出版業新政出臺,鼓勵更多媒體走向世界,去海外創辦實體企業。有評論指出,新時代背景下的媒體發展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不差錢”并非王道
博瑞傳播董事會一位章姓人士對《中國日報》表示,在收購海外媒體方面,中國的傳媒機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中學到的遠比結果更為重要。“競購一家外國媒體就像約會一樣,一個約會對象不喜歡你沒關系,你從中獲得了成長。”
或許,博瑞傳播該位人士的話才是內地傳媒競購《新聞周刊》最真實的想法。在全球傳媒產業大變革前夜,機遇與應對成了硬幣的兩面。對于有膽有“財”但缺乏實戰經驗的中國傳媒機構而言,如何準確找到海外擴張的立足點、建立適應海外文化與市場的高水準經營管理人才,成為“走出去”的首要任務。
鳳凰衛視評論部副總監何亮亮指出,中國收購《新聞周刊》的困難不在于收購本身,如何做到保持刊物的既有特色,同時能代表中國,又為原來的讀者所接受才是關鍵。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隨著國內媒體海外擴張序幕的拉開,將有更多的媒體加入海外“跑馬圈地”的大軍。在資金實力被越來越多的投資方視為收購王道的關口,內地媒體首次海外“練兵”即遭失敗多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如何將資金、機遇和創新重新進行排序,成為此次競購留下的思考題。
進入論壇>>(責任編輯:嫻子)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姜奇平表示第三方支付行業其實是金融業和信息業的融合,它的發展其實是技術融合推動業務融合,進而到產業融合。 6月21日下午消息,中國人民銀行今日出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明確規定支付機>>>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