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應用,微博以信息精短快捷、參與門檻低、傳播過程互動性強等特點受到了廣大網民的追捧,正在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一個全新的溝通交流時代已然到來。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各大門戶網站爭相推出微博,微博被視為最有潛力的互聯網應用之一。如今,從平民百姓、名人明星、政界顯要到政府部門,都紛紛注冊微博,微博迅速在國內躥紅。
微博以信息精短、快捷,參與門檻低,傳播過程互動性強等特點受到了廣大網民的追捧。當然,微博也因為“太瑣碎”、“口水信息太多”而被一部分人詬病。
微博浪潮席卷而來
“今天你“圍脖”了嗎?”對現代人來說,這一句話應該并不陌生。微博作為一種新的社交網絡應用從2009年開始迅速在國內走紅。在新華社評點的“2009年網絡大事”中,微博就當之無愧地入選。
對于大眾來說,明星大腕、互聯網精英等開微博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5月22日,女星姚晨用手機彩信在微博上轉播丈夫30歲生日的派對圖片。當日,她的粉絲是1628644人,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微博女王”。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更是通過微博和金山公司展開了一系列口水戰,掀起了中國微博第一戰。在5月29日的第五屆中國互聯網站長年會上,周鴻祎更是戲稱:“這一輪下來,金山的市值跌了6個多億,我發了40條微博,一條1500萬,賊有價值。”
那么,“微博”為什么會在短短的一年間在國內迅速走紅?有專家說,微博的出現可以說是互聯網更深入人心的一種表現,也為草根階級表達、溝通搭建了平臺。
相對于博客需要組織語言陳述事實或者采取修辭手法來表達心情的方式,微博只言片語“語錄體”的即時表述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習慣;而新技術的運用則使得用戶更加容易對訪問者的留言進行回復,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從另一方面來說,互聯網業內人士認為,微博公益比起傳統的公益更容易四兩撥千斤而取得不錯的效果,尤其在明星效應等形式下,微博公益的效應更容易被放大。
綜上所述,微博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想不紅都難。
新型網絡社交方式興起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根據相關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月份,該平臺在全球已經擁有7500萬注冊用戶。而紅遍大洋彼岸的“Twitter”微博魅力如今也延伸至中國,引發了國內網民的一場“圍脖”熱潮。
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從新浪微博上線以來,經歷過一開始的新奇、漸漸降溫,到最近的火爆,新浪利用其門戶效應及名人策略,迅速成為國內行業的領頭羊。
而微博作為互聯網的新生兒,又成了我國各門戶網站爭搶的重要資源,各大門戶網站紛紛上線“微博”,不想錯過這場互聯網的新盛會。3月20日,網易微博公測上線,任何郵箱都能注冊使用網易微博。4月6日,鳳凰網微博宣布開始邀請內測。隨后,搜狐微博客產品“搜狐微博”宣布正式上線公測。百度則推出了i貼吧的類微博產品,騰訊微博也在加緊內測中……
微博作為新興的網絡社交方式迅速崛起,正如4399董事長蔡文勝在2010年第五屆中國互聯網站長年會演講時所表示:“微博平臺為站長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創業平臺,這種機會猶如十多年前剛剛進入互聯網行業一樣,現在的微博如同十年前提供我們一樣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你的價值。”
具體到實際應用中,小型企業能利用微博節省成本,發現商機,提高與客戶溝通的效率。比如,一家洗滌公司利用微博發布推遲交貨通知,一家餐飲服務機構利用微博招聘,一家微型分析機構利用微博直接向一線員工調查獲得統計數據等等。
微博短期將與博客等共存
在微博平臺上,每個人既是傳播者,又是受眾,兩種角色縱橫交錯。這是博客的縱向傳播和社交網絡只能封閉式傳播所不可比擬的。因此,微博激發了網民的使用熱情。
如今,盡管微博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是,由于目前國內大多企業還停留在對Twitter形式上的模仿,缺乏形式上的創新,因此,專家表示,微博在短期內將與博客等共存。
博客網董事長方興東透露:“微博才剛開始,和博客新生時一樣,3-5年內微博將會有非常大的發展。博客和微博的一體化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比較封閉,同質化現象很嚴重,在激烈的競爭中還很難形成相互開放、互惠互利的一體化局面。
綜上所述,雖然在這一年中微博迅速地發展,但是在我國,微博仍處于發展初期,尚無成熟的盈利模式,而這也將成為微博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谷歌副總裁梅爾在部落格表示:“我們原本計劃在展示頁面旁邊放上連結,點進去就會出現解釋字樣。但由于程序錯誤,許多用戶都沒有看到這個說明連結,誤以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博國內市場躥紅 新型社交圈漸流行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