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隱私困境表明,該公司有可能采用了一種致命的商業模式。我之所以知道這一問題,是帕森斯的學生告訴我的。他們都是Facebook的老用戶,但是對于該公司最近出現的隱私問題卻都十分憤怒。他們見證了這個平臺的誕生,在這里,他們與周圍的朋友建立友誼,并且希望能夠在日后工作并建立家庭之后,繼續與這個平臺一同成長。以他們的假設來看,在他們從青少年變成成年人的過程中,Facebook也會隨著他們的需求變化而進步。Facebook卻并未意識到,這種文化變化會對其未來的盈利產生嚴重威脅。目前,Facebook的用戶正在與廣告主展開一場戰爭。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之所以這么說,原因在于Facebook的廣泛成功是因為其創始人將社交媒體技術與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傳統——青少年喜歡在私人空間中與其他青少年取得聯系——整合到一起。在私人的空間里,他們可以自由設計自己的個人形象,而不必受到大人的監督,比如搭建一個數字樹屋。在“Y一代”(Generation Y,譯注:美國人把1980年到1995年間出生的人稱作“Y一代”)看來,Facebook是一個免費的禮物,可以與好友取得聯系,進行自我表達,并且將他們生活中的煩惱表露出來。
之后,Y一代長大了,他們的文化和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我教的一些高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找工作,由于企業會瀏覽他們的Facebook主頁,因此,他們開始小心翼翼的對待自己的Facebook賬號,甚至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覺。原本由親朋好友組成的私密而封閉的社區卻變得越來越開放,甚至會時不時地召來一些好奇的陌生人。Facebook原本就非常松散的幾款網絡控制工具已經不夠用了。Y一代希望更好、更為精確的隱私控制,借此保護現有的私密社交生活,并將其與新的工作生活區分開來。
破壞三大準則
然而,Facebook的商業模式卻需要一種截然相反的方式。該公司正在試圖將私人領地變成公共區域,借此發布廣告。在這一過程中,Facebook將破壞三個最為重要的文化準則:
1、Facebook要收回“免費的禮物”。為了盈利,Facebook已經開始對友誼網絡進行商業化和貨幣化改造。Facebook此前為Y一代提供了優秀的平臺,但現在卻試圖收回。Y一代正在努力抗爭這種侵犯他們隱私的行為。
2、Facebook忽視了Y一代的成長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變化。年齡較大的Y一代對于社交活動的渴求已經有所降低。除了自己信任的好友外,其他一些人也開始來到Facebook搜索信息,并希望與他們建立聯系,這也使得Y一代越來越看重隱私。這些年齡較大的Y一代希望獲得隱私保護能力更強的工具,以此來控制他們的信息和網絡。
3、Facebook的所作所為,就好像他們不僅擁有這個專有技術平臺,還擁有借助這一平臺創建的友誼網絡。但事實并非如此。Y一代相信,友誼網絡的主人是他們自己,而非Facebook。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抵制Facebook的商業化行為。
吸取經驗教訓
在強大的壓力之下,Facebook終于決定簡化并加強隱私保護工具。此舉可以平息用戶的怒火,但卻會招致廣告主的不滿。Facebook的品牌價值已經受損,而一些承諾保護用戶隱私的競爭對手也開始涌現出來。
我們應當從Facebook的遭遇中吸取什么教訓呢?與所謂的代溝相比,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更為重要,13歲的人與20歲的人在價值觀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像Facebook這樣已經從一代人身上尋找到價值的企業,必須要緊追并且尊重這一代人生活和需求的發展。
經營社交媒體中的人際網絡不同于在傳統市場中出售商品和服務。對于企業而言,理解“免費”、“禮物”和“創造”等內在的文化背景非常重要。科技企業不僅應當遵循這一規律,甚至要格外予以重視。想要借助免費的東西盈利并非全無可能,蘋果就以0.99美元的價格借助iTunes出售數字音樂。但要做到這一點,的確很困難。
為社交網絡賦予經濟價值是廣告和傳媒行業全新的發展方向。目前為止,多數的工作還著眼于一些量化指標,比如好友數量、鏈接數量以及影響力的大小。Facebook的隱私問題則表明,理解文化同樣十分重要。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曹國偉表示,“微博贏利是下一步的事,現在主要是聚集人氣。”他坦言,新浪微博一開始也借助了名人策略,因為新浪有很多名人資源,這樣更容易提升關注度。目前新浪微博排在前面的多是明星、企業家等名人。 各路IT精英>>>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