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陸煒之所以想到要把祭祀搬到網上,就是認定“祭祀類的網站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要想達到贏利就必須有規模,再推廣自己個性化的付費服務,才能解決存活下去的資金支持”。
就為了這個看起來很“哲學”的商業化主意,早在2000年,這位有宗教學和哲學背景的大學老師陸煒創辦了網絡紀念平臺netor網同紀念。
時隔十年“網同紀念”到今年4月4日止,其紀念總量為940多萬人次。
陸煒稱,網上紀念最大的成本實際上是時間成本,有了規模才能做聚合。早在2003年,netor就已實現了收支平衡。
營銷新聞人物的靈魂
“Netor是我們自創的英文新詞,Net為網,or為英文中人的后綴,網同紀念賦予人在網上或者網絡人的內涵。”
其實一個規模化的網上祭祀平臺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的,為了實現用戶“從一而終”的這個黏性,網同紀念在網站成立之初,就借用新聞人物和重大事件來創造點擊率。
2001年海軍飛行員王偉的飛機在執行任務中被美軍飛機撞毀。當時netor就和新華網合作建立王偉紀念館。此后,網同和搜狐聯合推張國榮等紀念館,和新浪聯合推黃帝網陵和毛澤東等紀念館,這一模式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后一有新聞人物死亡,媒體都會首先關注netor.”
記者看到,netor上可以找到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宋慶齡、大批共和國將帥、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的名人館。陸煒稱“我們的主要客戶群年齡是在35歲以上,他們對生命的感受更深刻。”
陸煒介紹,目前消費網墓的主要群體有三種。一是替明星、公眾人物建紀念館。二是替死去的子女建館。還有一種是人在海外的僑胞,難以返鄉,在網上祭祖。在網同紀念建館的福建籍人數共有400多人。
賺取“空間坐標”建館費
由于互聯網的普遍免費,陸煒覺得,網上祭祀走“免費-收費”的模式顯然不可行。就在2002年,網同取消免費館概念,只保留試用館,全面測試和檢驗以收取紀念館建館費和年費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因為對單用戶收費比較低,我們不可能每單有墓地那種利潤。規模之后我們再一次考慮如何做好聚合。”
2007年,網同紀念網站改版,啟動以netor空間坐標建構紀念地圖和以netor時間坐標建構人文歷史,并開始規劃族譜、宗祠、紀念園區與紀念館的聚合集成機制。
目前netor有館數10萬多個,建館費用從50到520元不等,年費從20元到50元不等,另外在線追思、祭奠用品上傳、
推薦閱讀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谷歌14日稱,谷歌將完全停止通過使用其“街景”(StreetView)技術的汽車收集無線保真技術(WiFi)網絡數據,同時對這種錯誤“深表道歉”,也正在同各地監管當局商討如何迅速地刪除有關數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祭祀網站風行:要想贏利必須先有規模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