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美國華盛頓,奧巴馬接受網民的提問
從北京飛往華盛頓,漫長的旅途中,攜帶了一本書,丹·布朗的《失落的秘符》。這位驚悚小說大師一以貫之地書寫歷史內幕、晦澀符號與神秘符碼,只不過這一次,所有這一切的發生地是在美國首都華府的密室、隧道與圣殿中。丹·布朗借書中的哈佛大學符號專家羅伯特·蘭登之口說:華盛頓特區有著世界上最出色的建筑、藝術和符號形式。他對華盛頓顯然充滿感情:“波托馬克河總是霧氣騰騰,在新大陸的廣袤大地上,開國元勛們唯獨選中了這個霧蒙蒙的河畔沼澤壘起他們烏托邦社會的基石。”
霧谷傳來的執政承諾
說到霧,我們不得不提華盛頓著名的霧谷(Foggy Bottom),它位于華盛頓西北區,東起17街,西至波托馬克河與石溪,南到憲法大道,北抵賓夕法尼亞大道中間的一片地區。此地稱“霧谷”,首先是因為它靠近波托馬克河及其支流石溪的匯合處,霧氣常年聚集;后來,隨著19世紀通往內地的運河建成通航,航運的便利使這里成為華盛頓難得一見的工業區,許多愛爾蘭人、德國人和黑人聚居于此,為附近的啤酒廠、檸檬汁廠、玻璃廠、市政煤氣廠打工,這些工廠煙塵滾滾,構成了“霧谷”名稱的又一由來。如今,工業已經繁盛不再,自從1956年最后一家工廠關閉以后,這里早已不見當年的煙塵,想看霧氣也得碰運氣才行。細心的人從周邊具有愛爾蘭和德國建筑風格的古老房屋中,還可以想象當年情景;在靠近河邊的路段,有一些老式的磚砌連排屋,據說是舊日協助南方黑人奴隸逃往北方的“地下鐵道”中轉站。
霧谷之所以有名,乃是因為它在小說、電影里常常是美國國務院的代稱,也是美國駐外使節對總部的昵稱。原因是,1947年國務院主樓(以杜魯門總統之名命名)建于此地,它采用了當時流行的簡約風格,今天來看,中規中矩,其貌不揚。如果你是旅游者,建議你不必去看這座低調內斂的杜魯門大樓了;倒是其南邊的美國科學院老樓和愛因斯坦雕像、西邊的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以及久負盛名的喬治·華盛頓大學都是不錯的景點。當然,如果你對政治歷史感興趣,有一個地方是不可不去的:臭名昭著的水門飯店離這咫尺之遙。
可惜,在櫻花含苞待放的季節到華盛頓,我們并不是來旅游的,而是負有觀察和報道的任務,所以國務院大樓是我們不得不造訪的一個去處。造訪的目的也很明確:去看看奧巴馬政府如何應用社會性媒體(social media)。在大選中社會性媒體如何幫了奧巴馬的大忙幾乎已傳為神話;然而,在奧巴馬上任之后,像博客、視頻分享、微博、SNS這樣一些工具又在怎樣加強美國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大概很多人就知之甚少了。
“第一個互聯網總統”和他的粉絲
凡事有利必有其弊。奧巴馬在競選中對社會性媒體的擁抱固然為他贏得了大量選票,但也提高了選民對他當政的期望值,他們希望奧巴馬政府實現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公民參與度。尼曼監督新聞(Watchdog Journalism)項目的丹·福魯姆金在2008年11月的一篇博客中總結了公眾的這種期望:他寫道,奧巴馬在競選中所作的承諾—使用Internet“創造一種透明和互聯的民主”—將會在他上任后改版白宮網站時遭受考驗,人們會觀察他能否融入“維基文化”,即“在主要的政策建議中都設置公眾合作空間”。
作為被廣泛歡呼為“第一個互聯網總統”的政治家,奧巴馬頂著空前的厚望,而這只能怨他此前干得太出色了。大選中,在My.BarackObama.com 網站,奧巴馬的支持者可以創建個人檔案,互相聊天,并組織20萬個線下聚會和籌款活動。根據TechPresident 博客的統計,相較于麥凱恩,奧巴馬擁有4倍的Facebook支持者和24倍的Twitter追隨者,在競選的最后一周,訪問他的網站的人數是麥凱恩網站的3倍。在YouTube上,公眾觀看了大約1500萬小時的競選錄像。在整個大選過程中,奧巴馬共搜集了1300萬個郵件地址,100余萬個手機號碼,在線籌款額超過5億美元。
而且,奧巴馬一直對美國網民信誓旦旦:他表示他會把更多的數據放到網上,從而大大擴充政府的透明度;在簽署立法之前,讓公眾公開評論5天;用流媒體對多個會議進行轉播。他要把博客、維基和社交工具帶到政府中,并設立新的首席技術官來加以管理。2008年11月,在贏得大選后不到兩周的時間,奧巴馬作了當選總統的第一次網絡視頻演說。這一演說被稱為當代的“爐邊談話”,也有人將奧巴馬的病毒式視頻譽為“富蘭克林·羅斯福2.0”。《華盛頓郵報》則宣布,“YouTube總統”到來了。
“政府2.0”的障礙
然而,把富有創新性的網絡競選轉化為“政府2.0”式的網絡執政并非易事。美國聯邦政府體積龐大、技術落后,其官僚慣習遠非奧巴馬在選舉中所能料到,更無須說他所主張的透明度可能會引爆許多政治地雷。他的任務十分艱難:要重建支持者在他作為候選人時所感受到的個人聯系,向他們保證其聲音會得到傾聽,與此同時,又要讓自己不會被喧嘩的眾聲震得耳聾。如果奧巴馬能實現這種微妙的平衡,他將不僅改變政府協調公民的方式,也將能夠完成他真正關心的事情:他自己的政策目標。
奧巴馬懂得,他要十分小心地完成從競選到執政的過渡。而欲實現這一點,他首先需要的是能幫助他維持網絡制高點的人才。他的班子里充斥著擁有高技術智商的管理人員,以至于《政府管理者》雜志開玩笑說,現在是技術能人在管理政府。看看這份名單吧:一個致力于縮小數字鴻溝的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創始人現在是國務卿的技術顧問。一位IBM負責公共部門創新策略的前副總裁出任退伍軍人事務部的二把手。國土安全部部長選擇了一位前首席信息官做他的辦公室主任。人事管理局(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聯邦政府的人事機構)局長約翰·巴里則改變了該局的組織結構圖,以確保他的首席信息官能夠直接向他匯報,并擔負起更廣泛的職責。
所有這些都顯示了,奧巴馬手下的大員們懂得,將技術予以聰明的運用,不僅能夠改變政府的運營,而且還可以影響政策。這可能是奧巴馬政府最智慧之處:把技術作為政策討論的一部分,因為這樣做既可以產生創新,又能夠提升績效,就像技術在商業上的應用已經證明的那樣。
我們—來自世界上30個國家的32名記者、專欄作家和技術觀察家—集體造訪霧谷的國務院大樓的目的之一就是,和奧巴馬政府中的這些技術專才交流,聽他們講述社會性媒體在美國政府中的應用,包括原因和動力,理念和實踐,以及優勢和不足。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現如今,互聯網像水和電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時,互聯網帶來的一些弊端也讓許多人深惡痛絕:網絡游戲讓青少年沉迷,一些色情網站誘導犯罪,假貨在網店橫行……互聯網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還是更>>>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