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又一次拉著新華都和陳發樹一起成為了鎂光燈的聚焦點,這次是因為商學院。陳發樹說,要把新華都商學院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商學院。
閩江學院負責宣傳的老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華都商學院不是大家理解的 “新華都集團辦了一個商學院”,而是新華都慈善基金會出了一筆錢和閩江學院共同成立了一所商學院,新華都商學院是校企合作。
民營力量加入商學院,是真正為打造商學院本身還是想借商學院為企業賺取眼球?這個問題或許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但就目前而言,民企建立的商學院還很難獲取較傳統商學院更多的信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一位正在北京某知名院校讀EMBA的某IT企業老板,在記者問及他會不會選擇新華都這樣的商學院就讀時,他表示,在國內讀商學院,他首選學院派商學院,因為“它們擁有深厚的底蘊和吸引我的獨特氣質”。他告訴記者,校企合作的商學院,現在還沒看到很成功的案例,他不敢輕易把時間花在上面。
民企力量·過去時
海爾商學院到青島培訓中心
在新華都商學院之前,海爾打造過的“海爾商學院”也曾名噪一時。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搜集到的關于海爾商學院的資料,更多都存在于2004年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青島培訓中心負責招生的老師那里了解到,海爾商學院已經更改了名字,由原來的海爾商學院更名為青島培訓中心。
對于更名的原因,這位李姓的老師說是因為“青島培訓中心”的命名在招生過程中更有效果,而且海爾集團與對外經貿大學曾經是海爾商學院的兩個股東,現在的股東只有對外經貿大學一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聯系海爾集團內部與海爾商學院有關的人士未果,可能對于海爾而言,那段歷史太早了一些。一位熟悉海爾集團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某種意義上說,海爾用海爾商學院賺足了眼球。
民企力量·現在進行時
校企合作是努力方向
唐駿主導的新華都商學院同樣也是校企合作的一個方向,不同的是,新華都這次是以慈善基金的名義投入該學院,在背后擁有更多公益色彩的同時,也暗示此舉或許更多是求名而非求財。
與此同時,廣東菱王電梯有限公司則是投資20萬元自辦商學院,成立菱王商學院,免費培訓所有員工。菱王電梯總經理謝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菱王商學院主要是聯合國內知名培訓企業,邀請知名專業培訓講師面向員工授課,從普通一線員工到中高層管理者,都將接受不同的課程培訓。
此外,成立于2005年的三棵樹商學院,是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自辦商學院。負責三棵樹商學院運作的陳院長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三棵樹商學院完全是一家企業自辦商學院。承辦資金來源于企業,學員也主要是企業內部的員工和經銷商。陳院長表示,企業與學校合作成立商學院是一個方向,三棵樹商學院也在往校企合作的方向努力。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了解到,江蘇克勝集團與清華大學成立了“克勝商學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線克勝集團時,對方告訴記者,克勝商學院沒有具體的實體,只是克勝集團的人需要培訓時就到清華大學去。
在學院派、企業與學校合辦、企業自辦這幾種商學院的設立模式當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盡管很多人認為國內民企自辦商學院或者校企合辦商學院前景不錯,但他們同時認為這種模式目前還沒成氣候,還沒有代表性的、拿得出手的學院。
民企力量·將來時
模式不重要,只看效果
為了更有效地培養高端人才,商學院究竟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形式出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學府商學院院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實際上,企業和學校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企業培養人才,為國家經濟發展輸送力量,不管是把人才直接送到學校里來,還是把老師輸出到企業親臨現場教課,具體的合作模式是什么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
該院長認為,其實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挺好的”,因為學校要務實,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企業里的員工也需要繼續教育,無論是新員工還是老員工都有不同階段的繼續教育需要。很多企業有自己的學院,企業自己來運作崗前培訓、繼續教育等,但是如果需要拿學歷、需要脫產,到大學里面“熏一熏”大學文化,企業就會把學生拉到學校里面。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AOL周三發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財報。公司同時宣布以1.875億美元現金的價格,將旗下的即時通訊服務ICQ出售給俄羅斯投資公司DST。 4月29日消息,AOL周三發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財報。公司同時宣布以1.875億美元現金的價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唐駿也玩商學院 民企力量求名還是求才?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