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網絡恐懼癥”現成常見病。近日《人民論壇》雜志做了關于“當代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問卷調查,70%的受調查者認為,不少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癥。
此癥有輕重之分。重癥患者癥狀明顯:身倦乏力,心驚膽戰,自汗氣短,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觸事易恐,多謀寡斷,虛怯善恐,夜不成寐。他們不敢上網,不愿議論網絡輿情,甚至視互聯網為大敵;恐違規行為被曝光,一發而不可收拾;懼工作錯失遭公布,導致烏紗帽不保;如聽說某人因網絡輿情擴散而被查處,則惶惶不可終日。
按中醫的說法,“網絡恐懼癥”乃是恐怖癥的一種,是以恐怖癥狀為主要臨床相的一種神經癥。恐懼作為一種情緒體驗,即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焦慮和害怕,伴有回避行為。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或多種的,如動物、廣場、閉室、登高或社交活動等,現又新增對網絡的恐懼。
一些干部之所以對網絡產生強烈的恐懼,重要原因之一是抽天價煙的周局長、寫日記的韓局長等人的丑行先后在互聯網上被揭露,當事人隨后相繼落馬。網絡的傳播速度呈“爆炸”式,極易迅速產生集聚與放大效應,形成網民情緒高密度的輿論場。網絡的及時性、草根性、互動性等傳播特性,能使一件事情在短時間內被極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少貪官因此受到紀委的注意,一經審查,果然是劣跡斑斑,很快落馬。“一包煙、一塊表,被弄下臺,網絡太厲害了。”有些干部從中照見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心情郁結,久而久之,生成“網絡恐懼癥”。
網絡上系列“門”事件的接踵而出,說明互聯網擴大了公民的知情權,網絡輿情已成為干部監督的重要手段,成為反腐敗的利器;它改變了輿論生態,成為解讀現實社會的重要 “索引”。網絡輿情并非“洪水猛獸”,也不是“妖魔鬼怪”。我們對它應采取歡迎的態度。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在《人民論壇》雜志所作的調查中,88%的受調查者認為是“好事,說明社會進步了”。有些人患“網絡恐懼癥”,多半自己屁股上不干凈;他們把頭埋在沙堆里,屁股露在外頭;他們憂心忡忡,又說明網絡監督已開始發揮作用,令他們心靈受到強烈震懾,不敢為所欲為。如能從此歇手,則是一大幸事。
話也要說回來。互聯網的輿論監督有似化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有可能殺傷健康細胞。一位縣委書記說,當前網絡防不勝防,許多負面信息一不留神就被人弄上了網絡,這帶給了他很大的壓力。網絡媒體的泛在傳播方式具有不可控性,輿論場的形成具有不可預測性、不確定性和突發性等特點。有些人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制造虛假信息謀私利,或發布污蔑性的言論,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們在歡迎網絡監督的同時,同樣要理直氣壯地反對有人把互聯網的帖子變成大字報,堅決抵制和批判失實、低俗信息的傳播。對于蓄意在網上制造謠言者,在查明之后,要追究利用互聯網制造虛假信息者的法律責任。如何依法加強對互聯網的管理,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需要創造和積累經驗。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據國外媒體今日報道,消息人士透露,教育機構環球雅思計劃年內在美國納斯達克主板上市,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約1億美元。 北京時間5月12日午間消息,據國外媒體今日報道,消息人士透露,教育機構環球雅思計劃年內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恐懼”切勿成常見病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