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索尼(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和索尼集團東亞業務區域市場及銷售總裁兩大要職的小寺圭最近在北京談道,索尼不再簡單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中國市場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目前,中國在索尼全球生產中占25%的份額。
小寺圭素有“營銷專家”之稱。他認為,索尼(中國)應把自己當作扎根于中國的本土公司,而不是設在中國的出口基地。他表示,在未來幾年,增加在研發設計上的投入將是索尼(中國)的工作重點。
小寺圭的觀點,代表了當前大多數日本企業家進軍中國的主流思想。 到中國去創造IT產業
日本權威人士認為,時下衡量日本IT產業實力的一個絕好尺度已展現在人們面前,那就是如何對待中國的IT市場。不僅是手機等硬件,包括中間件及應用軟件在內的各種軟件、軟件開發能力以及IT咨詢等,也都可以通過中國市場接受全球考驗。
最近2年,日本IT服務業一直討論的課題是要不要為了獲得廉價的程序員而到中國去開展業務。現在,這種討論已經結束,而大量中國程序員來到了日本,不少日本軟件公司也進駐了中國。
入世之后,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過去那些認為無需在中國建立工廠的制造企業,正加緊在華建立銷售據點。于是,日本的IT服務商開始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并把其作為全球據點之一。
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的資料顯示,2002年度中國IT市場的規模略低于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50億元)。這一水平與1980年~1985年間的日本不相上下。而在2~3年以后,經產省預計中國會趕上日本目前的市場規模——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750億元)。這意味著中國將以10倍于日本的速度走完日本20年的發展歷程。
基于此,不僅歐美的各IT咨詢公司和供應商十分重視中國市場,中國本地的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實力也越來越壯大。
過去中國的軟件公司熱衷于獲得日本的外包項目,但來自日本的訂單減少,中國公司改變了經營方針開始轉而爭取在華日資企業的服務,而日本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卻還不具備相應的銷售權及服務支持權。
日本商家認為自己的“優勢”在于擁有價格低廉的套裝軟件。目前,幾種面向中小制造業的套裝軟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所采用。因此,對于日本的IT服務行業來說,進軍中國或者了解中國市場已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日本進軍中國IT市場的重要策略選擇。
日本的發展機會
有日本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加速了日本制造業的外流,但這不代表大多數日本商人的看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正因為中國的巨型市場門戶大開,日本才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從悲觀論到樂觀論,圍繞中國制造業的爭論在日本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然而,時下的這種爭論不具有任何意義。
經產省電子部高級幕僚長左樹君上說:“現在已經不再是爭論要不要進軍中國的時候了,進軍中國是日本企業理所當然的選擇。不僅如此,如果不能比競爭對手搶先一步建立并密切與中國的關系,那么企業自身的生存就將面臨嚴峻考驗。”
更有甚者揚言,日本企業已經到了離開中國就難以生存的地步。
以往,日本企業只需從日本帶來零部件,然后在中國組裝、出口即可,但現在這種做法已無法在競爭成本上形成壓倒性優勢。日資企業必須提高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在華的本地供給率,進一步降低成本。比如,零部件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金屬模具現在基本上能夠全部從中國采購,就連此前一直從日本采購的精密模具,也有日資企業開始嘗試在中國進行生產。
“日本人將沒有發展前途的產品移到中國生產,這一‘常識’現已不再適用。”左樹君上接著說,“將新近開發成功的尖端產品率先在中國投入量產的情況已不鮮見,甚至有日本IT制造商將數碼相機等旗艦產品的生產全部遷至中國。作為附加值源泉的研究開發也出現了‘中國化’趨勢,其根本就在于中國市場的魅力。中國經濟自由化浪潮洶涌澎湃,面對這一前景無限的龐大市場,日本制造商也希望放手一搏。為此日本制造商采取的高招就是:在中國實現本地化開發。”
日本商人相信,或許未來某一天,在這塊土壤上成長起來的技術和經驗會以“成本競爭力”為武器,重新跨越遠洋打回日本。
為中國人設計產品
近10多年來,日本公司不斷在中國投資,希望將中國變成日本產品“通往世界的工廠”。近年來,日本的一流制造企業不斷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或是宣布與此相關的計劃,它們打算將中國打造成日本產品“通往世界的設計室”。
日本企業知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國企業從此可以在中國大規模設立組裝工廠和研發中心,如果遲到一步,日本將會失去實現二次騰飛的機會。這對于經濟持續低迷的日本來說,這既意味著新的機遇,同時也必須作出痛苦的改變。
日本富士復印機公司董事長小林陽太郎警告說:“中國正以很快的速度變成一個低工資高技術的國家。他們將會成為日本公司的強勁對手。”
近期向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的公司中有日本最大的技術公司的名字。例如,松下電器公司在蘇州設立了一個研究開發家用電器的實驗室。到2005年,這所實驗室和松下在北京開設的實驗室雇用的中方工程技術人員將達到1750人。
與此同時,日本最大系統集成公司之一的野村總研國際有限公司開始了在中國的軟件開發項目,到2005年時,野村公司在中國雇傭的軟件工程師將達到1000人;日本東芝公司也計劃在上海設立的芯片開發中心的中方雇員從現在的100人增至2004年的1000人;此外,日本一些久負盛名的IT制造企業,如日立、索尼、先鋒、富士通和NEC等最近都宣布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計劃。
關鍵是充分利用中國
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中國也曾面臨通貨膨脹,但進入后半期卻一下子轉變成通縮。像中國這樣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物價反而下降的情況極為罕見。
中國政府在從2001年開始的第十個“五年計劃”中,制定了實現經濟增長率7%,以及治理整頓國有企業的目標。可以預見,今后類似于不惜增加銀行的不良資產,也要讓企業生存下去的情況將會減少,但由于中國引發的通縮壓力不會消失,這是因為整頓后有實力的企業將更具競爭力,進而成為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產品的“世界工廠”。
耐人尋味的是,對于伴隨輸出通縮的中國產品,日本經營者卻是抱以罕見的積極態度加以應對。原因是日本企業希望通過在中國生產以及中國產品的進口,使中國的價格競爭力優勢轉嫁到自己身上。
對于通縮,日本產業界已有打算: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借力中國發展自己,這才是日本的生存之路。
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會明白日本政府當前推出的“整治通縮”戰略根本沒有抓住要害。日本商界領袖已經看到:“中國價格”正在逐漸成為世界標準。他們在思索:僅僅是誘導日元貶值就能阻止中國廉價產品的進口嗎?中國在日用消費品、組裝加工產品方面自不用說,即便是部分高科技產品領域,也已經具備了創造世界最低價格的環境與體制。其原動力是能提供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以及令發達國家相形見絀的國家級市場潛力。
中國人口占世界的1/5、是日本人口10倍的國家,要等到個人收入提高帶來的實惠普及到每一個角落,日本能忍受得住長時期來自中國的通縮壓力嗎?
因此,不管是單獨的日本企業,還是日本產業界,當前的出路是:面對現實,轉變思維,以世界價格向“中國價格”靠攏為前提,日本進行自身改革,企業重組,堅定不移走同中國合作之路。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許多跡象都表明Google有意進軍游戲領域。谷歌最近挖來了索尼游戲業務高管馬克·德魯拉(MarkDeLoura),收購了以色列游戲開發商LabPixies。進入游戲領域對谷歌很重要。谷歌可以通過包括Android和Chrome在內的多種平臺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商欲把中國變為全球據點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