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好自己的科技興國之路,中國就必須先學會面對阻撓。要時刻牢記一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2006年歲末,一份來自世界經合組織的題為《2006年度科學、技術和工業展望》的報告再次引起世界騷動。報告稱,2006年全年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為136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0%。這一數字遠遠落后于美國的3300億美元,卻高于日本的1300億美元。假若中國保持目前的科研支出增長速度,到2010年將超越歐盟,并在2013年后超過美國。長期以來,只要中國有什么大的進步,都會招來“中國威脅論”的詆毀。此次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國消息的傳出,同樣讓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繃緊神經。美國前參議員歐內斯特·霍林斯和商業信息公司總裁查爾斯·麥克米林,于1月16日發表文章告誡美國要嚴防中國“嚴重而迫在眉睫的威脅”。然而,中國要取代美國科技霸主地位又談何容易!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剛指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公開的研發經費只有2450億元,占GDP總量1.34%,而與發達國家的2%以上差距甚大。此次經合組織所說的1360億美元科研投入并不真實,而美國方面的反應也未免有些杞人憂天。中國演繹“后來者居上”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世界各國都有目共睹。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企業的經營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雖然人口優勢與價格優勢還在發揮著作用,但效果已在逐年減弱。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就變得尤為重要。而這當中,科技力量的加強則是勢在必行。資料顯示,在1985年明確提出發展高科技產業趕超西方先進水平的“科技興國”戰略后,中國主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加強內部科技實力提升,加大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是制定更優惠的政策,積極鼓勵全球先進科技公司入境,在研發與生產方面與其展開廣泛的合作。美國國內的一些分析者認為,中國政府精心制定的工業政策不僅使它獲得了世界頂尖企業的頂尖專業知識,同時也擴大了與美貿易時的順差。他們甚至恐懼地以為,美國賴以生存的科技成果,正逐步被中國蠶食。據悉,自從1995年在信息技術領域首度出現貿易逆差后,這種被美國人稱為“噩夢”的局面就一直在擴大,并延及更多的科技產品。2002年,美國開始丟失在全球高科技產品貿易上的順差地位;兩年后,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版稅和費用收入的順差,也不能讓美國在科技產品及服務方面逃過“全球赤字”一劫。“中國是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最主要因素。”歐內斯特·霍林斯表示,“中國已經在分子醫學、導彈、通信技術和空間技術等眾多關鍵領域擁有世界發言權。對美國而言,這個國家正全力從模仿者的處境中掙脫出來,它發誓要向創新者的角色轉變這才是最大的威脅。”如今,幾乎所有的世界級科技企業都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也從中找到了獲取科技、財務和管理能力的途徑。值得關注的是,為了能繞過國外專利的束縛,中國除了加強自主品牌建設,還極力推動建立新的國際技術標準。這種情況一旦成為現實,美國現在僅有的優勢必將再次受到嚴重沖擊!美國人把中國的科技進步描繪得猶如世界末日,趙剛對此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表示,在美國經濟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則3倍于此的大背景下,中方在科技上演繹“后來者居上”并未有違常規。恰恰相反,中國只是在調整與自己經濟實力相稱的科技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還應繼續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美國明放暗堵過去10年中,美中貿易逆差日積月累,目前已經高達1.2萬億美元(編者注:美國的統計數據,中方認為沒有這么多),但細加分析不難發現,外界對其中科技影響的關注程度遠要比對數字本身更多。一些分析者以此為據,不斷散播“中國威脅論”,并鼓動美國政府在處理該問題時應以前國防部戰略貿管司司長約翰·康法拉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美國要在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領域保持30年的領先地位,并以此決定對華出口”的建議為原則。事實表明,美國已經采納了這一建議。在去年5月22日,美國商務部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宣稱“將盡一切可能確保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不會阻礙美民用技術出口到中國”,但隨后就傳出國會將通過一項對華出口管理新草案的消息。這項草案新增了40多項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審查的內容,將“出口許可證”的受限范圍從占全部出口的1.5%提升到10%以上,這充分證明了美國不可能實質性地放寬對中國的高技術出口限制。著名科學雜志《自然》的主編菲利普·坎貝爾表示,美國害怕中國沒有任何道理。他舉例說,200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高科技產品為460億美元,而出口到中國的僅有90億美元,這一事實讓不少美國高科技企業甚感“恥辱”。這些企業的老總們一致認為,政府在對華科技貿易中的明放暗堵的做法正陷入一種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它的戒備心越來越強,管制也越來越嚴;另一方面則是這種不合理的壓制政策不僅沒有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反而激發了它自主研發的潛能,這無疑又讓貿易雪上加霜。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發現,盡管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工業資本回報率遠不及美國,但現在這種情況正發生著十分微妙的變化。曾參與該項目研究的盧鋒教授透露說,以權益作為資本存量計算,中國工業的凈資產凈利潤率已由1998年的2.2%上升至2005年的12.6%;稅前利潤率從3.7%上升到14.4%,總回報率從6.8%上升到17.8%。以資產作為資本存量計算,總資產利潤從1998年的0.8%上升為2005年的5.3%,稅前利潤率由1.3%上升到6.0%,總回報率從2.5%上升到7.5%。尤其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它們與美國企業已相當接近。“在這里面,科技的貢獻是最大的。”盧鋒教授說。中國無須自喜盡管美國方面一直宣稱,如果不是波音公司等一批優秀企業存在,美國喪失科技領先優勢的問題會更加明顯。但就目前的情況看,中國還無須因此而沾沾自喜。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中國投入的大部分研發經費主要用于產品改進,而非基礎性的科研項目。這種導致原創性和長遠意義研發不足的做法,反映出國內科研投資結構以及管理部門在促進創新方面思路的不合理性。同時,在歐美國家的專利部門中,劃入中國名下的專利注冊數量依然較少,而類似于上海交大“漢芯”造假的科研丑行還缺乏相關法規的約束,這將可能導致研發資金流失。這位中國著名的科學家認為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美國在散播中國科技威脅的時候既有客觀描述,也有片面夸大,其用意值得警惕。所以,中國應該冷眼看待美國的“恐慌”。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
推薦閱讀
谷歌發力無線網絡 百度無招已輸頭籌
最近,有關Google自主開發手機,進軍無線網絡市場的消息引起關注。以搜索起家的Google在世界范圍內大紅大紫,然而在中國,Google卻遭遇了“更懂中文”的百度。反觀百度,在中國互聯網搜索中穩坐頭把交椅,但在無線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科技競跑提速美國再炒“威脅論”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5533.html
1/2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