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T業的領頭企業意識到:要進一步成長就必須走向國際化。一些海外營銷的先行者,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摸索出適合各自企業的海外營銷策略。格蘭仕以規模效應實現低成本,通過價格優勢,將產品打入海外市場,此謂之產品導向策略;海爾以品牌作為企業擴張的先導,重金打造國際化品牌,此謂之品牌導向策略;美的先建海外市場,曲線求品牌,此謂之中間策略。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三大經濟體增長首次同時放緩,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大大超過亞洲金融危機。而中國經濟卻成為全球經濟亮點。
在如此背景下,一方面,在國際市場上,眾多品牌展開了更為慘烈的廝殺,并直接導致了國際競爭市場的變化。這一點從不同行業國際市場的兼并重組上可見一斑,隨著競爭的加劇,可以預見,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推廣將更深入。另一方面,對于國內眾多競爭充分的行業而言,如家電、手機等,企業利潤不斷攤薄,部分產品更是出現了產品過剩的現象,導致企業發展后勁缺乏,國內企業迫切希望尋求業績快速增長的管道,海外市場無疑對國內企業極具誘惑力。
成長中的中國企業家,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在國內市場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國際競爭的問題;國內企業成長的問題,就是突破狹隘市場、國際化的問題!而WTO大大地加快這一進程的到來。一些海外營銷的先行者,已經在海外營銷方面已經積累了經驗;國內企業通過營銷思路的創新,摸索出不同的適合中國企業實際的海外營銷策略,本文試將國內企業的海外營銷策略歸納為三種,以探討之。
產品導向策略
曾經有大量的企業采用這種策略,如皮鞋、皮包、玩具等,當時對此類出口型企業的說法,是將這些企業歸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認為其展開海外營銷的策略就是利用國內廉價的勞動力,以低價格作為取勝的秘訣。
而隨著市場的發展,這種說法無疑落伍了。東莞模式對全球IT產業構成的巨大影響,證明我們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中也具有比較優勢;家電等行業,也讓我們認識到,國內企業展開海外營銷并不是僅僅依靠廉價勞動力;而格蘭仕海外營銷的巨大成功,又進一步教育了我們,原來海外營銷的成本優勢,不一定依靠某一生產要素(比如勞動力廉價)取得,甚至可以通過調節整個供應鏈和全球銷售體系來獲得。
一直以來,格蘭仕在低成本擴張的領域內發展,不過分強調品牌,這個時候過分強調品牌反而影響其海外擴張戰略的展開。自1995年8月份第一次榮登微波爐銷售榜首,從1995年全年的25.1%,到2000年6月的74.1%,格蘭仕占據了微波爐市場的大半江山;在國際市場,格蘭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微波爐生產企業,全球市場占有率近35%,海外營銷取得戰略階段性成功。
格蘭仕制勝的法寶就在于規模優勢獲得價格優勢,其成本領先的海外戰略,將復雜的海外營銷問題簡單化。其企業架構的設置,同樣以銷售部門為主,公司的銷售部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一做法與眾多國際品牌以市場部為中心的做法是不同的。
奉行“總成本領先戰略”,無疑會對品牌建設投入不足。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包括“格蘭仕”類的品牌,缺乏鮮明品牌個性和具體品牌形象,無法成為國際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強勢品牌。更危險的是,經歷了一系列價格戰的品牌,其忠誠度難以提高,因為維系品牌和消費者關系的僅僅是價格。在對價格問題的討論中,許多專家也提到了“價格是把雙刃劍”這一觀點。海外市場理應獲得豐厚的利潤,但由于“格蘭仕模式”把大部分的利潤轉到國外的一些廠商或者零售商手中,格蘭仕能得到的只有一份微薄的加工費用,這種策略導致“品牌利潤”的缺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邊際利潤不斷下降。
品牌導向型策略
此策略以品牌作為企業擴張的先導,首先是品牌推廣,然后是產品推廣。海外擴張,既是公司擴張,也是品牌擴張。海爾海外擴張戰略,就是以品牌為導向的發展。
海爾品牌國際化發展的秘密,在于“堅持品牌理念,挖掘品牌價值”。進入國際市場之初,海爾就提出所有產品打“海爾”品牌,企業的品牌意識遠高于當時的其他國內企業。而當時的其他廠商,只想賣產品,掛不掛品牌無所謂,仍然是產品導向,銷售為主。
為了推進海爾品牌國際化的工程,公司進一步為這個世界級的品牌,創造了世界級的舞臺。在渠道上,海爾以國際品牌銷售體系作為突破重點,打入零售巨頭沃爾瑪,在全美十大連鎖超市中已有8家銷售海爾產品,走進主流市場。同時,為推廣其品牌,海爾在美國發布廣告,將海爾最新的DVD同邁克爾·喬丹的影片一起在電視上播放;此外,海爾耗資1400萬美元,從匯豐銀行手中買下有77年歷史的紐約市標志性建筑物,為海爾品牌在美國樹立了最大的品牌宣傳窗口。
如何為品牌尋求國際化管道?眾多的國內企業紛紛開始嘗試,2003年年中聯想正式明確了進軍海外的戰略,它要在2010年把自己做成銷售額達到100億美元的公司;下一步,聯想集團以8000萬美元贊助奧運,成為TOP全球贊助商。通過贊助奧運,大幅度提升聯想品牌。聯想的這一方法與三星借勢奧運同出一輒,20世紀80年代初,三星在韓國只算是個二類角色,通過1986年漢城亞運會的宣傳及此后奧運贊助,至2002年,三星品牌價值已經達到83億美元,躍居34位。
無論是大舉進行品牌建設,還是高額的奧運贊助,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撐,海爾經歷過一段“以國內市場養海外市場”的日子,才積累出今天國際化的海爾品牌,同時,品牌投入又是一項長期工程,在品牌經營的過程中,這一投入將繼續下去。而聯想贊助奧運的費用,同樣僅僅是龐大費用的冰山一角,要想真正提升聯想品牌,還需要10倍于贊助金額的品牌投入。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有4家中國企業進行了贊助,但由于缺乏周密論證與必要的炒作推廣,其品牌推廣效果并不理想。
品牌道路同樣不是搖錢樹,需要企業有明確的品牌戰略與實施手段。
中間策略
美的實現海外營銷的是第三條道路:先建市場,后建品牌。2002年,美的集團海外營銷收入達到3.3億美元,產品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根據麥肯錫的一份資料顯示,美的海外市場的收入已經占整個集團收入的27%。
美的的國際化進程,就是“曲線求品牌”的發展道路:第一步做世界工廠,不強求把美的品牌推到全球,但在中國打美的品牌;第二步,參股或控股一家國際的二線品牌;第三步,最終成為品牌運營商。
盡管美的一直在不斷地完善海外營銷體系,但是不到國外設廠,堅持本土化運作。到目前為止,美的在海外市場沒有任何一家工廠。從前幾年幾乎全部貼牌到現在30%左右的自有品牌。美的大部分出口產品都是貼牌生產,自有品牌僅占1/3左右。對此美的公司認為,建立國際名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要10年,中國企業只能通過為國際品牌打工,慢慢積累實力,提高國際化的能力。同時,美的在海外市場進行了大量品牌推廣。如在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的賽場上,樹立廣告牌,以推動美的在歐洲市場的影響力。
漸進的國際化策略,對企業自身的要求最高,需要企業有強大的戰略把控能力,能夠一步步堅定不移地“按既定方針辦”。在我們所接觸的企業中,不乏一些企業有長遠戰略,且不論戰略本身是否存在問題,可是能夠真正執行的鳳毛麟角。不能責怪國內企業家好高務遠,戰略“假、大、空”,和國際巨頭相比,他們仍然不夠強大;與常青品牌相比,他們仍然不夠成熟。國內企業依然太年輕,國內品牌依然發展中。所以國內企業第三種品牌策略的最大發展阻礙,不是別人,而是企業自己!
國內企業開發海外營銷的三種策略,代表了不同企業的三種理念,理念本身無高下之分,不同企業所擁有的內外資源也不盡相同,而效果如何,就在于誰更有生命力,我們始終相信,無論哪種策略,惟有堅定不移,才能發揮它的巨大威力!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Facebook并不對所有包含“facebook”字樣的域名擁有所有權,因為這類域名已經存在很多年。例如,雪城大學2004年獲得了SUfacebook.com域名的所有權,但域名所有者隨后將該域名提供給了Facebook。 北京時間5月12日早間>>>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內企業海外營銷的三種策略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