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大亨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已兩年有余。4月26日《華爾街日報》推出都市刊《大紐約》叫板《紐約時報》。
據美聯社報道,默多克打算在今后兩個財年內為《大紐約》撥款3000萬美元。
在即將出版的新書《華爾街日報之戰》中,作者SarahEllison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在整個交易中的所見所聞,并向外界揭示了資本如何迅速而且無情地改變一家具有百年傳統的新聞媒體,并且摧毀傳統新聞理念的全過程。書中更披露,早在購買《華爾街日報》伊始,默多克已經將《紐約時報》視為了“假想敵”。
當新聞理念遭遇資本意志
陽光灑在《華爾街日報》9樓會議室藍黑色的地毯上,紐約總部所有部門負責人都在現場,海外機構負責人也通過電話接入現場。新上任的華爾街日報總編輯馬庫斯·布拉克利正準備宣布在新的所有者默多克到任后,這張具有多年傳統的老牌報紙未來將如何發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馬庫斯·布拉克利最終打敗競爭對手坐上《華爾街日報》總編輯之時,正是默多克決定斥資50億美元競購這家報紙之時。新的所有者意味著新的采編價值取向,這讓堅守傳統的布拉克利感到困惑。在交易正式對外公布之后不久,布拉克利對朋友坦白稱:“我花了畢生精力取得目前的成就,難道以后就要惟默多克的命令是從嗎?”
雖然有所抱怨,但資本的意志很快體現出來。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華爾街日報》報道取向上的改變已經相當明顯。在默多克之前,《華爾街日報》的傳統業務價值觀是編輯至上:每一篇稿件平均要經過8.3個編輯的修改才能最終付印。默多克雖然沒有公開對此表示反對,但他對于這一冗長的編輯過程顯然感到不滿。正式入主之后不久,《華爾街日報》這種招牌性的傳統分析長文開始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短促的新聞報道。“簡明”成為新的新聞價值取向。
對于布拉克利來說,他對《華爾街日報》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與其前任一脈相承,被外界稱為《華爾街日報》3.0。也就是說,未來每天突發新聞都將在《華爾街日報》的付費新聞網站上滾動更新,第二天的報紙再進一步對新聞事實給出深入的分析報道。但是對于默多克而言,這種操作手法顯然過于冗長。默多克和他的智囊團將文章過于冗長稱為美國新聞業界的通病。在他看來,英國的報紙更加懂得頭版頭條標題的作用,默多克希望自己的報紙能夠直截了當地向公眾傳播重大新聞事件,而不是坐在辦公室洋洋灑灑撰寫所謂的“冷靜客觀”的分析報道。
開始,布拉克利還嘗試著在默多克的媒體價值觀以及《華爾街日報》傳統新聞理念中找到平衡。他在當天的會議上對編輯部的高級編輯們強調:“每一篇在頭版出現的文章都必須競爭版位。”但即便是這樣輕微的變革,也意味著和《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傳統背離,布拉克利將為此承擔相當大的信任壓力。果不其然,當布拉克利離開會議室的時候,從麥克風中可以很清楚地傳來一兩聲駐外編輯部負責人對此不屑一顧的嘲弄聲。
布拉克利的努力并不盡如人意。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他總是忙于趕往某地,必須向他報告的編輯甚至很難有時間坐下來討論一篇稿子。看起來他被保持《華爾街日報》傳統價值觀念的理想占據了太多時間,以至于根本抽不出時間來具體管理這家報紙。布拉克利將所有與默多克相關的書都找來翻閱,包括以往默多克買下報紙的總編輯們的回憶錄,特別是其中關于默多克如何改變這些媒體傳統的部分。盡管看過無數先例,布拉克利依然相信自己能夠完成這些總編輯們所無法完成的任務,但他的決心卻在編輯部中成為茶余飯后編輯們的笑談。
變化如期而至
數月之后的一天早晨,布拉克利在黑莓手機上看到《華爾街日報》發行人羅伯特·湯姆遜發來的一則消息:“我們必須和萊斯利頓談談。”萊斯利頓是默多克欽定的道瓊斯集團C EO,早在默多克經營《阿德萊德新聞報》時就追隨左右。
在萊斯利頓的辦公室里,萊斯利頓很明確地表示,雖然推行起來會有阻力,但管理層希望布拉克利能夠進一步改造編輯流程。“我們認為目前的狀況是不對的,我們希望做出一些改變。”萊斯利頓和湯姆遜并沒有進一步解釋為什么要這么做的理由。但布拉克利知道這都是默多克的意愿的貫徹。
默多克貫徹采編意圖的做法通常從更換總編輯開始。在布拉克利之前,默多克已經先后多次在收購新的報紙之后更換編輯部高層。布拉克利很清楚自己也將是下一個,但他依然很明確地對萊斯利頓說:“我知道如果沒有報紙所有者的支持,我很難再在總編輯的位置上繼續干下去。任何對《華爾街日報》有益的改變,我都會去做,包括必要時候的一些退讓。我認為你們現在的決定是錯誤的。”
布拉克利和湯姆遜是多年好友。在決定下達的當晚,布拉克利和湯姆遜在外小聚,布拉克利感到非常沮喪。他認為自己已經盡最大努力去改變《華爾街日報》的傳統,以迎合默多克在新聞價值取向上的判斷,資方依然對此漠視不理無疑毫無理由。但是湯姆遜的話一語中的———“現在的問題是報紙的所有者轉手,變革不可能因為個人意愿而停頓。”
盡管感到郁悶,但布拉克利唯一能做的只有告訴編輯們,變革即將到來。對他個人而言,這也意味著自己為之奮斗二十余年的事業即將終止。在強大的資本面前,他唯一的談判優勢僅剩下他的離開對默多克謀劃中的新《華爾街日報》而言將帶來多大的損失。
與默多克的一次午餐
在評論界看來,布拉克利最大的特點在于他對《華爾街日報》傳統的熱愛和堅持。盡管他為了獲得總編輯一職經歷過長時間的奮斗,并且也曾對傳統做出一定的妥協,但他依然是維持這份報紙傳統的最佳人選。
當《華爾街日報》卷入和默多克的交易傳聞之后,布拉克利就對當時的股東班克羅夫特家族強烈建議,一旦報紙轉手,必須與默多克簽訂保證《華爾街日報》采編價值觀獨立的協議文件。同時,他也通過私人途徑尋求羅伯特·湯姆遜的幫助。如果你當時有幸在辦公室看到布拉克利,你就會發現他會比實際年齡46歲看上去蒼老許多,整個精神狀態是相當典型的轉變期的焦慮不安。
顯然,默多克也了解他的價值所在,并主動拋出了橄欖枝。默多克正式入主之后的第一次新聞采編會議中,秘書突然通知布拉克利“默多克想和你通話。”
布拉克利在辦公室接通電話后,雙方迅速切入正題。
“我聽說你擔心采編團隊的流失。”默多克說。
布拉克利回答道:“我更擔心的其實是團隊在采編價值觀上的沖突,因為他們不認同您的新聞操作理念。”
但實際上,當時《華爾街日報》編輯部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反對默多克競購的浪潮,因為采編團隊在目前的新聞工業中的發言權已經大不如前,更多的人更關心自己的工作是否能夠保障。默多克隨后邀請布拉克利周五共進午餐,以便與自己新購入報紙的總編輯進一步溝通。而出于多種原因的考慮,布拉克利當時說必須要先查看日程安排,再給他回復。
三天之后,布拉克利如約赴會,兩人在新聞集團三樓餐廳中碰面并閑聊。經過一番試探之后,默多克向布拉克利正式坦白了自己對《華爾街日報》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紐約時報》左右了美國國內輿論的走向,我們應該報道更多的獨家新聞。”默多克對他說。
在默多克的計劃中,《華爾街日報》未來將增加4個版的內容,專注于政治和突發新聞。數天前,明尼安那波利斯一座橋梁倒塌,造成13人死亡、145人受傷,《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均在頭版顯著位置對此事進行報道,但《華爾街日報》僅僅將其濃縮為一條117字的新聞,放在頭版“世界”欄目當中,因為報紙的傳統是不報道非經濟類新聞。
“我們應該在頭版對此進行報道,這是非常重大的基礎設施交通事故,我能夠看到這一事件對于投資市場的影響。”默多克認為。
在這次午餐過后,布拉克利似乎得到了鼓舞,他開始繼續推進自己在采編理念方面的變革。但是傳統與資本的理念沖突在事后顯然被證明無法通過簡單的溝通協調達成新的一致。
對于布拉克利而言,從默多克介入洽購道瓊斯集團股份之時,其對于《華爾街日報》新聞傳統最底線的要求就是默多克不干涉采編的新聞自由;但是對于意欲借助《華爾街日報》打造能與《紐約時報》相抗衡綜合類政經媒體的默多克而言,僅僅局限于商業報道的“傳統”顯然是不符合其戰略規劃思路的。
實際上早在默多克購買《華爾街日報》的意圖浮出水面之前,布拉克利就已經考慮過報社的傳統是否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問題。在他設計的構想當中,《華爾街日報》未來也必然要走出目前僅根植于資本市場的局限視野,轉而在更大范圍內關注商業世界和全球社會。未來《華爾街日報》的頭版將關注全球政治新聞,報道領域將擴展到政治、文化、藝術和科技;商業報道將從目前的首疊退居次疊,資本市場報道將為新媒體、新科技等等內容讓路。
但是無論這些思路和默多克的想法有多貼切,雙方在關鍵點上的分歧依舊無法調和:只要布拉克利堅持采編獨立原則,默多克就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華爾街日報》的版面中去。最終的結果可以預見,默多克通過“獨立采編委員會”將布拉克利架空,全面介入到《華爾街日報》的版面設計和選題操作之中。
誰的理念更好?
最終布拉克利選擇離開《華爾街日報》。
在他離開之后,湯姆遜受默多克任命負責挑選合適的繼任者。但在一個月之后,他發現自己才是現在這份《華爾街日報》最合適的總編輯。在他的帶領下,《華爾街日報》如默多克所預期的那樣和《紐約時報》在全方位展開了正面競爭。在保留絕大部分編輯骨干的同時,湯姆遜擢升熱拉爾·貝克成為自己的副手,他們兩人一并推進了《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傳統變革。現在這份報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傳統的長篇分析評論文章,轉而成為默多克一直所期望的那種關注突發新聞和頭版沖擊力的媒體形態。
憑借這一平臺,默多克在美國新聞和社會界迅速建立影響力。默多克通過《華爾街日報》對《紐約時報》以及其他傳統美國新聞媒體帶來強勁的沖擊,具有標志意義的傳統分析性報道在其他媒體也迅速變得銷聲匿跡。到2009年第三季度,《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正式超過《今日美國》,達到驚人的202萬份,成為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媒體。
在對外界談及自己的經營理念時,默多克的回答一如既往的直率而且簡單———“我們造就了一份更好的報紙。對不起,這就是這么簡單。”
布拉克利離開《華爾街日報》后也沒有閑著,他最終也得到機會親自操刀改變一份報紙。他受聘成為另一家著名媒體《華盛頓郵報》的執行總編輯。自從2008年9月份正式上任后,他已經將《華盛頓郵報》的在線內容和日常版面打通,并關閉了《華盛頓郵報》的國內記者站。談及和默多克的觀念摩擦,布拉克利答復———“懷念在《華爾街日報》的歲月嗎?未必。和我曾經成長的環境和氛圍相比,現在的《華爾街日報》早已經是一個陌生地了。”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淘寶網與軟銀集團控股雅虎日本宣布將展開戰略合作,雙方將通過數據對接全面打通中國和日本的網購平臺。按照規劃,淘寶網與雅虎日本戰略合作將分別架設兩個平臺,預計在6月初同時上線。 5月10日上午消息,淘寶網與軟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與默多克“掰手腕”者:順默者昌 逆默者亡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