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監測表明,地方網絡論壇集中了很多本地受眾,一些突發重大事件的苗頭性信息很容易在這一論壇上出現。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專家稱,通過互聯網疏導民意,成本較小、速度較快。政府應與民眾良性互動,經常刪帖并不妥當(《人民日報》5月4日)。
與商業化的門戶網站不同,地方論壇由于更貼近現實,事實上已經成為民意的最大集散地。一些本地的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對政府工作的批評和質疑,往往經由本地論壇率先披露,展開,進而發酵,最終上升為全國性事件。而一旦到了這個地步,地方政府都會顯得非常被動。或許正是因為認識到本地論壇的輿論威力,刪帖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一種本能的選擇。
盡管已經是一種習慣性思維,但事實上我們找不到刪帖的充分理由。一般來說,刪帖都是在后臺悄悄進行的,不會主動告知網友為何而刪帖,但分析起來無外乎這樣幾個理由:譬如認為帖子內容是謠言,或者有損地方政府的形象甚至是領導的個人形象。總而言之,就是對帖子真實性的否定。
問題是,當失實網帖出現時,不正是需要政府主動出來澄清事實,還公眾一個真相嗎?更何況,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只要發帖者有強烈的表達訴求,刪帖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再進一步而言,許多網帖被刪并非因為失實,而只是政府過于敏感或者權力潔癖在作怪,因而一刪了之就更沒有道理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已有之的道理,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最基本的政治自覺。所以讓人困惑的是,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不遺余力地開通各種民意通道,鼓勵民眾的自由表達,甚至以懸賞的方式邀請輿論來監督政府,另一方面卻又抑制最有代表性的網絡表達,動不動就刪帖呢?
根本原因在于,網絡民意并沒有被當成真正的民意。與傳統的一些民意表達方式相比,網絡民意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可控性。即便是最激烈的上訪,政府都可以通過權力的層層設防,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網絡則不同,它可以使得某一種民意得到最大化的呈現,其巨大的圍觀效應足以使得事件超出一地政府的權力管轄范圍之外。這必然會導致一向習慣主導公共事件的地方政府產生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和無力感。
不難理解,為何一些很大的公共事件,通過傳統的途徑來表達,卻遲遲得不到重視,甚至許多地方的民意表達通道常常都是堵塞的;而一些很小的事情,由于通過網絡來表達,卻能被地方政府青眼有加,往往能得到超乎公共想象的理想解決,輿論稱為“媒治”。原因就在于一個可控一個不可控。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3C類垂直B2C業務“淘寶電器城”后,淘寶網繼續在細分垂直業務方面布局:今日淘寶商城通欄上悄然出現皮鞋及“敬請期待”圖文,有接近淘寶人士透露,淘寶近期將把商城中的鞋業務獨立出來,成立單獨的“淘寶鞋城”。 5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刪帖”成習慣卻是為何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