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7歲的豐田(Toyota)前董事長奧田碩(Hiroshi Okuda) 還在給該公司制造麻煩。
最近,在上周三的《華爾街時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奧田碩被冠以雙重名號,即豐田災難性全球擴張的始作俑者以及豐田家族的敵人。
但是,一味指責奧田碩,并未觸及豐田(Toyota)近來出現的問題之根源。
為此,豐田的主管們應該好好審視下自己。如果他們夠勤勉的話,就不難發現豐田的管理結構已經過時,這樣的結構效率低下、不利于生產,而且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豐田的組織模式跟半個世紀前沒什么兩樣,當時,該公司剛開始在美國汽車市場銷售汽車。豐田并未整合其職能部門,所有部門都向日本總部匯報。這是一種煙囪式的管理模式——垂直結構、各部門之間沒有協調。
這種模式用在早年羽翼未豐的豐田身上或許還可以,但現在不行了,因為豐田在美國的勢力已經大大擴張。
事實上,要是把豐田在北美的部門進行整合,其結果可能類似底特律三巨頭(Detroit Three)之一,集工程設計、制造、采購和銷售職能于一體。這樣的話,假如這些職能部門當中,有任何一個發現了油門踏板的質量問題,都可以迅速轉達該問題,并且和其它部門一起尋找到解決辦法。
上面這種整合,恰恰是福特(Ford) 當前成功的重大原因之一。福特首席執行官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 每周四都會召開會議,公司所有高管都將出席,并在會上分享信息。
相比之下,豐田的工程設計、制造、采購和銷售等部門都向日本總部匯報。要是各地區、各職能部門之間也能共享信息就好了。
這種制度更適合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小型制造商,而不適合立志于稱霸業界的全球化巨型企業。
豐田汽車銷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 美國負責人吉姆•蘭茲(Jim Lentz) 曾在證詞中表示,他沒有權力下令召回問題車輛,這話確實不假,在豐田一直是這種情況。蘭茲既沒有足夠的信息也沒有權力下令召回。
業內其他公司的主管們對此很是震驚。一位同行表示:“最令我驚訝的是,據吉姆•蘭茲稱,在召回問題上,美國分公司的管理團隊沒有發言權。很明顯,該公司各部門之間溝通不足。”
至少這20年來,豐田過時的管理模式一直令其美國分公司的高管感到頭痛。
據一位知情人士稱,豐田遲遲不采取行動,部分原因在于公司內部的權利紛爭,強勢的美國銷售部門與公司其它部門有矛盾。
近期,這種摩擦又有所表現,各方就豐田汽車北美公司(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的角色問題又有了爭議。該公司位于紐約,是豐田在北美各分公司的控股公司。
為了加速整合,德高望重的高管吉姆•普萊斯(Jim Press)被任命為豐田汽車北美公司的負責人,他此前是主管豐田汽車銷售公司。
在2006年9月,普萊斯向豐田董事會提交了一份陳述報告,要求加強其所在的北美公司與豐田汽車銷售公司、豐田汽車工程與制造公司(Toyota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以及日本總部的聯系,以及時獲取產品質量方面的信息。
普萊斯很有先見之明,那時候就在擔心安全的問題。他當時就發現,豐田汽車因安全問題召回的汽車數量正逐漸增加,他指出這正在影響豐田的顧客忠誠度。
普萊斯認為,要改善公司與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的關系,應加強北美公司與技術部門的溝通,他說:“一旦發生棘手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快獲得信息,并得到更多技術支持。”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是美國監管車輛安全的政府部門。
普萊斯的請求被置若罔聞,這令他十分沮喪,因為他感覺自己已經被變成“裝忙族”( "window worker")一員。“裝忙族”是日本的一個詞,用來形容吃閑飯的資深員工。一年后,普萊斯離開豐田,跳到了克萊斯勒(Chrysler)。
雖說晚了點,但豐田公司最終還是給予了豐田汽車北美公司更多權力,頗受歡迎的稻葉良睍(Yoshimi Inaba) 臨危受命,同時監管豐田汽車北美公司和豐田汽車銷售公司。
據說稻葉良睍深受豐田總裁豐田章男(Akio Toyoda)器重。不過,到目前為止,稻葉良睍施行的改革未能遏制豐田汽車突然加速危機。
不過,豐田似乎從這次危機中得到了一個教訓,現在,當爭議出現時,豐田的行動比從前快了。比如說,當《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把雷克薩斯(Lexus) GX460 列為存在安全隱患的車型后,短短數小時后,豐田就停止了銷售該車型。
現在,豐田需要用同樣的速度,修復其運作不暢的管理結構。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日前,當當網新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豐田崩潰的幕后真相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