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回暖,并購潮起,快遞業最先胎動。
如無意外,4月下旬,民營快遞公司天天快集團(俗稱“天天快遞”)將正式納入海航集團旗下,成為繼星晨急便引資阿里巴巴后,又一家向業外資本出讓股權的民營快遞企業。
更多正在醞釀的民營快遞并購案,也將陸續浮出水面。申通、圓通、中通等多家位居行業第一梯隊的民營快遞企業,近期成為海航、復星、聯想等實業公司和鼎暉、華平、新天域等風投企業追逐的焦點。在上海的各大酒店中,時常能見到他們輪流坐莊的身影。
這一幕和6年前外資物流企業掀起的并購民營快遞熱潮有些相似,只不過資本的主角,已經變為內資企業。
內資企業出擊
在人流、物流、資金流各個環節不斷擴張的海航集團,又一次將觸角伸向了“三流合一”的快遞業。該集團設在天津的北方總部,近期已與民營天天快遞達成以1.2億元價格收購后者60%股份的意向,并計劃在4月下旬正式簽約。
天天快遞創立于1994年,和順豐、申通、宅急送同屬于國內最早一批民營快遞企業,目前在國內擁有20多個集散中心和3000多個網點,網絡規模位居國內快遞業第一陣營。其遍布全國1200個城市的網絡資源被海航集團所看重,在后者近年著力打造的海陸空一體化綜合物流體系中,唯獨缺少地面快遞網絡。
在長期關注快遞行業的中國物流學會理事劉建新看來,如果收購天天快遞成功,海航集團就擁有了自己的“地面部隊”。
事實上,海航集團總部設在上海的另一家子公司大新華物流集團,也在伺機充實自己的地面力量。該公司正與申通、圓通等民營快遞公司展開接觸,希望通過收購股權快速補長自身的快遞短板。
大新華物流一位高層對本報表示,快遞是物流的一部分,公司涉足其中,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申通、圓通等處于業內第一梯隊的民營快遞公司,此時似乎并不急于出手,因為還有更多的投資商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其中包括復星、聯想這樣的知名企業。
知情人士稱,復星組建了專門的團隊研究快遞行業并尋找并購機會,其首選的收購對象是申通快遞。不過由于復星的開價較低,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更傾向于選擇其他投資商。
尋求收購民營快遞的投資商,還包括活躍在各個行業的風投,如鼎暉、新天域等。一位民營快遞的高層表示,風投參股民營快遞的意圖是在企業上市時套現退出,獲取高額的投資回報。民營快遞的老板們對風投的逐利性和殘酷性早有耳聞,大多不愿選擇風投,而更愿與經營實業的內資企業接觸。
民營快遞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10多年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快遞市場的主導者,擁有同城快遞80%以上和跨省快遞50%以上的份額。近年來,民營快遞業在網上購物等新興業務的推動下,營業額年均增速超過25%,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民營快遞的高成長性和快遞網絡擁有的獨特價值,加之2009年10月開始實施的新《郵政法》讓民營快遞的政策環境得到改善,吸引著眾多投資者前來淘金。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下半年以來,先后已有20多家國內大型企業和風投與民營快遞企業洽談并購事宜,形成了一輪新的投資熱潮。
這與2004年第一輪熱潮明顯不同。當時的收購主角是美國聯邦快遞、UPS,德國DHL,荷蘭TNT四大國際快遞巨頭,其用意是在2005年12月中國物流業全面對外開放后,擁有經營中國國內快遞業務的網絡。
上一輪收購熱潮中,四大快遞公司與國內規模較大的民營快遞企業都進行了深入接觸。最早達成交易的有兩項:一是聯邦快遞2006年斥資4.3億美元,收購其與民營大田集團的合資公司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50%股權,以及大田集團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資產;二是TNT在2005年12月,以1.3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國內最大的公路貨運企業華宇物流,隨后將其整合成為主營公路快運業務的天地華宇。
這一輪收購熱潮到2009年進入尾聲,標志性事件是DHL在華合資公司中外運敦豪收購了上海全一快遞,并接盤了央企中外運下屬專營國內快遞業務的子公司北京中外運速遞有限公司100%股權。
外資通過收購完成網絡布局后,對民營快遞的興趣減弱。從今年開始,境內企業取代外資快遞公司,成為并購民營快遞的新主角。
民營快遞進退
曾經多次傳出對外出售股權消息的申通快遞,又一次面臨著賣還是不賣的抉擇。
這位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進退兩難。如果不賣,公司難以繼續擴張并推進升級優化,內部暴露的問題難以解決;如果賣,自己可能失去主導權,多年的苦心經營將成為別人的果實。
成立于1993年的申通快遞,是中國民營快遞業的典型樣本,陳德軍在股權轉讓問題上的進退取舍,代表了很多民營快遞老板的復雜心態。
申通快遞成立以來的十多年時間中,依靠家族企業獨特的文化和特許加盟商的支持,成為國內排名前三的快遞企業。不過,家族成員之間的分歧,以及加盟商各自為戰、難以控制的特點,也一直困擾著陳德軍。無論是解決這些內部問題,還是推進公司的進一步擴張,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民營快遞公司實力有限,融資困難,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缺錢的狀態。
陳德軍曾表示,我們過去是騎馬,是市場份額的爭奪,但快遞業將來只能是幾家獨大的局面,我們要學會騎“老虎”。“老虎”的真實名字叫資本。
2004年以來,四大國際快遞公司和中外運集團都曾與申通快遞接觸,希望收購或參股,但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未能達成交易。如今,在申通快遞試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刻,復星、大新華物流等新的投資商走進了申通的大門。
申通快遞日前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計劃2015前后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集團,并進入全球快遞業前6強。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而公司自身力量有限,通過出讓股權引入外部資本,是現實的出路之一。
在申通快遞的發展規劃中,引入戰略投資者促進資產重組,被列為實現公司發展目標的首要途徑。
即將聯姻海航集團的天天快遞董事長詹際盛此前也曾表示,天天快遞需要資金來擴大投資、增加市場份額,目前正在積極尋找戰略投資者。
中國物流學會理事劉建新分析,有意引入新股東的民營快遞,不像以前那樣只是著眼于解決資金問題,它們更希望投資者能帶來更多的資源,或者能與快遞業務形成聯動。
例如,設通快遞在戰略規劃中就提出,引入戰略投資的同時,還要引進空運、土地、管理等資源,加快發展速度,促進內部整合。
事實上,引入外部資本不僅是民營快遞尋求長遠發展的需要,也是其應對眼前難關的無奈之舉。一位民營快遞的高層表示,很多加盟制的民營快遞公司進入了瓶頸期,很難繼續做大,家族成員在公司發展戰略上出現不同意見,不愿繼續投入,長此以往公司能否支撐下去都是個問題。
賺錢并非易事
一位民營快遞的高層,用“雷聲大雨點小”來概括內資主導的民營快遞第二輪投資熱潮。其具體表現有二,一是盡管相互接觸的企業眾多,但真正達成協議的很少,目前為止真正落定的,只有阿里巴巴參股星晨急便一個案例。兩家公司為此商談了將近半年。二是投資商盡管廣為造勢,但真正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
有消息稱,阿里巴巴獲得星晨急便30%的股權,只花費了約5000萬元。而海航集團據稱為進入快遞業準備了約25億元資金,但控股天天快遞只投入了1.2億元,后續投資能否落實還具有不確定性。
這或許是因為,民營快遞不像它們最初預期得那樣具有價值,也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容易賺錢。
盡管已有10多年的發展時間,但中國大部分民營快遞企業,至今仍處在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粗放式發展階段。大量的中小民營快遞公司實際上是幾個人、幾輛車組成的小作坊,即便是規模較大的快遞企業,也普遍存在著管理落后、設備陳舊、IT技術滯后、服務質量較差等問題。
更為致命的是,長期以來,民營快遞企業產品服務同質化嚴重,為了爭搶市場份額,不得不在競爭中以價格為主要手段,即便人工、物料、管理成本大幅上升,也不敢輕易提價。這使得公司利潤微薄,沒有力量擴大再生產,也沒有實力進行創新。這種狀況至今沒有改變。
“中國的國內快遞市場很奇怪,大家都看好,但就是賺不到錢。”一位快遞公司高層說。
要解決民營快遞存在的各種問題,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而且短期之內看不到回報。例如,為了提升快遞公司的網絡質量,需要把重要城市的網點從加盟改為直營,僅這一項就需要花費大量資金。
但實際操作中,很多有意涉足快遞行業的投資既無耐心,又無實力。盡管有些投資商認為自己擁有深厚的人脈關系,能為企業尋找到政策上的支持。
知情人士稱,一些投資商,尤其是風投對快遞業的認識不夠充分,以為這個行業容易賺錢,目前行業內沒有上市公司,一旦推動被投資企業上市后,就能快速套現。而實際上,在快遞業掙不到快錢,也沒有暴利,只能一點一滴地積累,并堅持不懈地進行投入。
“浮躁的人做不了快遞,這個行業玩不得虛的。”上述人士說。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公司在運營的游戲中沒有較為成功的游戲作品,各個游戲的在線人數情況并非處于健康趨勢,產品缺乏競爭力,前景堪憂。這也是導致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上周三,中青寶(300052)發布2009年財報,年報披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PE集體淘金快遞業 賣身潮第二波乍起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