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高度關注網絡民意,并將網絡作為集納民意、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新選擇。“網絡是一個很好的民意表達平臺,網絡監督的引入對社會發展大有裨益。”“網絡問政可以拉近和群眾的距離,對民眾心理紓解也有一定作用。”兩會期間,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
“網友是國家的重要智庫”
不少網民注意到,今年兩會期間,網絡問政成為一個高密集出現的詞匯。
全國政協副主席、審計署前審計長李金華在人民微博中寫道:網友是國家的重要智庫,向網友們致敬!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萬鄂湘在受訪時表示,互聯網也是一種民意,網民如果不注重司法、不關心司法,那才是一場災難。
全國人大代表、吉首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張蘋英表示,網絡增大了公民話語權和自由度,既是人民群眾反映意見的絕佳平臺,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方便渠道。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銅陵市委書記姚玉舟認為,網絡拓寬了群眾發言渠道,便于群眾監督政府,有利于政府改進工作,修正錯誤,讓群眾滿意,要把網絡問政作為群眾“問事于政府”與政府“問計于人民”的有機統一。
與此同時,中央級一家媒體一項關于“代表委員看新興媒體”的針對性調查顯示,超九成代表委員對新媒體表示肯定,采訪顯示:在超過九成受訪代表委員的生活中,新興媒體已經占據“重要”或“比較重要”的地位,超過九成代表委員認為“新興媒體讓自己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另有7%的受訪代表委員,曾遞交有關新興媒體的議案提案。
網絡問政成政壇新風景
就在代表委員“異口同聲”表達對網絡民意重視的同時,我們看到,通過網絡表達訴求,抒發己見,傳遞民意,建言獻策,近年來已在我們身邊蔚然成風。對此一位網友概括道,只要符合法律,每個普通網民都可以通過發帖子、寫博客等形式自由表達意愿,并對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意見和建議,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公民參政議政、表達訴求的重要平臺。同時也為兩會代表、委員以及各級政府領導打開了一個了解社情民意的嶄新窗口。
人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央和地方黨政領導,越來越關注并重視網上民意,網絡正成為溝通民意的綠色通道,網絡問政漸成風尚。許多政府部門通過答復網上留言,開設留言板、郵箱、博客,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等多種形式在網上了解民情、聽取民意。
與此同時,隨著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也使網絡問政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政府以尊重民意、提高執政能力為中心的應對網絡輿論新機制正在形成,網絡發言人出爐、網絡新聞發布會召開、政府微博開通等政治創新層出不窮……
前不久,人民網一項網絡調查顯示:69%的網友認為,“網絡問政”是黨政官員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對“網絡問政”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充滿期待。
“民主形式有很多種,通過網絡問政于民、問計于民,不僅創新了民主形式,而且成為了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風景線。”這是大家共同的感嘆。
兩會“觸網”數字創新高
3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大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超過1.5億網友通過騰訊網直播室了解大會盛況,這一數字創下歷年兩會網友參與度的新高。QQ和微博,正成為今年“兩會”的新風景。
前有總理上網與網友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后有代表委員開博客、公布電子郵件,征集民情廣納民意。兩會期間,民眾、專家、媒體以及代表之間的網絡互動十分活躍。全國人大代表、湖南長沙通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兆達甚至為獲取民眾建言首次上網、首次使用起了QQ,受到網友的熱烈反響。通過QQ代表們聽取到了更加豐富的民生熱點問題:從物價到房價、從醫改到教改、從就業到收入分配……這些百姓的心聲就在這小小的對話窗口上傳遞出去,傳達給政府,傳遞給社會,為兩會獻智獻策。在這期間,QQ的同時在線用戶數更是突破了1億。此外,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各大主流媒體還紛紛通過QQ和微博,在微寒的早春織上一條“圍脖”,向民眾“噓寒問暖”、廣納民意。
除了QQ和微博廣泛被媒體和代表們應用收集反映民意外,各大新聞門戶網站也相繼推出了兩會互動平臺,吸引網民參與兩會。以騰訊網為例,就組織了超過10個關于兩會的互動項目,在上線的一周內就得到近百萬網友的參與。其中主題為“我有問題問總理”的大型互動迄今已征集到20多萬個問題。網友的提問,還通過電視臺、電臺等傳統主流媒體,向不同受眾傳播。另外,《我向部委建言》等項目也深受網友喜愛。QQ網友向《芮成鋼銳話題》、《李小萌見證履職》和《小丫跑兩會》提出了近10萬條寶貴的意見和建言,建言涉及農村、住房、就業和教育等民生問題。
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兩會網民所關注的焦點仍然集中在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等基本民生問題。來自騰訊搜搜的數據顯示,“代課教師新政策”、“抑制房價”、“看病難看病貴”、“教育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成為反映網民關注的五大熱搜詞匯。騰訊網友更是表達了“希望鐵路春運買票不再難”、“希望告別‘蝸居’的日子”、“希望收入增長,分配機制更合理”等民生心愿。
萬瑞數據預測,通過互聯網關注兩會的網民將比去年呈現倍量增加的態勢。據萬瑞數據針對于去年“兩會”發布《2009年“兩會”專題分析報告》中統計數據來看,2009年共有4380萬的獨立用戶訪問網易、新浪、搜狐等7家網站的“兩會專題”,帶來1.9億的頁面瀏覽量。
網絡表達
日益常態化
互聯網觀察人士分析稱,從1999年互聯網第一次走進兩會、對兩會進行實時傳播,到2009年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的“網絡問政”,短短十年間,互聯網迅速演變成為最廣泛的民意形成、民意表達和民意互動的工具。 如果說,當年的網民還屬于整個社會中相當精英化的“小眾”,進入2010年,隨著網絡表達的日益常態化,網民已幾乎涵蓋了社會所有領域的群體。
3月2日的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政協大會發言人趙啟正說:“互聯網的發展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幫助政府信息公開,也可以使我們更加了解網民的想法,所以今后要繼續發展下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表示,網絡民意是網民最直接的表達,在時間上、效率上、多元性方面有它明顯的優勢,更可以讓人們在第一時間豐富了解社會變化的方方面面,這將使網絡作為一個信息采集和所謂的社會“晴雨表”方面的作用顯得更突出。
實際上,網民的出現,只是公民借助了新技術的進步,而轉變了表達的形式——網絡民意本身就是公民的聲音。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互聯網所搭建起的民意平臺,其實就是一種協調機制。重視并利用好這種協調機制,對于落實共建共享,集中民智民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民意表達的新型渠道,網絡如何通過自身的建設,成為正確輿論的引導力量,成為表達理性民意的場所,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助推器,在兩會期間亦表現出巨大的進步。我們在主流網絡著力營造的互動互補、互尊互信、寬松和諧的氛圍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公民參與政治時變得更加成熟、有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政府面對民意表達時,更加民主開放的胸襟。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與網絡民意的良性互動正在逐漸形成。
業內人士認為,網絡問政的活躍也給互聯網的發展帶來強力的推動。
據《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已達3.84億人,年增長率為28.9%。隨著三網融合,更多無線終端的網絡應用普及,預計在不久的將來網絡的滲透率還會繼續高速增長,互聯網的積極影響也會越來越大,這對溝通民意的渠道豐富有著重大而長遠的意義。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與網絡民意的迅速崛起,不僅為我國的政府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更為我國公共治理模式的轉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我們認為,網絡是公民對公共事務進行公共討論的技術平臺,而公共權威機構是公共利益的最高訴求對象,二者的良性互動,是實現良治的有效途徑。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前段時間,谷歌退出中國的消息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然后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谷歌是否真的要退出中國也是一件舉棋不定的事情。谷歌1月份表示,在退出中國市場之前會同中國政府進行談判。谷歌表示,遭到了黑客>>>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問政 今年兩會新亮點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