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消息,“三網融合”在被提及多年之后,2010年再度成為業界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在接受賽迪網采訪時表示,三網融合提出多年而沒有實現,主要是由于廣電的“特殊”。
三網融合未實現在于廣電“特殊”
早在1998年,我國政府就提出三網融合,并將其列入國家“九五”、“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但是12年后,廣電和電信網的融合進展仍然遲緩,三網融合這項民生工程愈發給人“紙上談兵”的印象。
姜奇平認為,三網融合提出多年而沒有實現,主要是由于廣電的“特殊”。實際上,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協調統一是大局,是一般;任何特殊都要服從這個一般。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上升期,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而且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既關系經濟發展,也關系社會穩定。原有體制不能適應現有收入水平下我國社會生產目的的要求,不利于提高信息、文化生產力和供給水平,三網融合搞好了,為人民群眾謀幸福,就有了較好的先進生產力和文化基礎。
日前,三網融合的階段性目標已定。2010年至2012年,重點開展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試點。2013年至2015年,從業務、產業格局到監管體制,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
廣電獲得進入電信領域的入場券,將在寬帶和IPTV業務上與電信展開正面競爭,而電信卻沒有獲得進入廣電領域關鍵的IPTV牌照,“雙向進入”成為“不對稱開放”。
對此,姜奇平認為:不對稱的雙向準入,已充分考慮了廣電與計算機網、電信網現在的實際情況,對廣電做出比較有利的安排。
針對日前廣電總局叫停廣西電信IPTV的“叫停門”事件,姜奇平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廣電應按國家部署,從有利的政策條件中獲得先發優勢;而不應該在國家政策之外,搞進一步不對稱的小政策、小動作。
互聯網的優勢在三網融合下一階段:服務差異化
眼下看來,互聯網行業在三大行業中似乎處于弱勢地位。姜奇平認為,不對稱進入會使廣電短期受益較大,在初期階段,做產品的有優勢;但融合本身一旦形成統一市場,市場能力強的、服務能力強的,將在長期更加受益。
他認為,互聯網行業顯然不是只有被融合的份,她的好戲不在現在,而在三網融合的下一階段,NaaS(網絡即服務)階段,互聯網行業的優勢在服務差異化階段。
雙贏格局是,三網融合中形成國有與民營的統分經營結合格局,國有企業側重經營三網融合基礎業務,民營企業(也就是互聯網企業)側重經營三網融合增值業務。如果國有企業以全業務運營為名搞壟斷,將抑制互聯網行業發展,形成雙輸。因為低效率的如果非要去融合高效率的,總效率很可能是降低。
決定競爭格局的關鍵因素在于廣電的主觀努力
姜奇平認為,三網融合作用方向將是技術融合導致業務融合、產業融合。因此對現有三大行業格局的總的影響,將是向競爭合作方向融合。
在產業融合前,廣電處于競爭的先發位置,但計算機網、電信網進入市場較早,具有體制機制上的優勢,這都是比較確定的;目前雙方各自資源上的暫時優勢不是決定性的。對競爭格局的影響來說,唯一不確定而且比較關鍵的因素,在于廣電的主觀努力,到底他想讓誰在配置資源方面發揮基礎作用,是權力還是市場?三個網由強到弱,與由弱到強,關鍵取決于此。
在談及三網融合實施后對消費者的影響方面,他認為主要體現在2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業態主要是產品業,消費者主要從產品的多樣化中得到好處,例如頻道多了、節目多了、音像產品多了,他們的回報方式是廣告和內容付費;后一階段業態主要是服務業(包括體驗業),消費者主要從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中得到好處,他們的回報方式是服務付費;那時的產品業態將向小眾化方向升級,興起一對一的窄告。
最后他談到,三網融合中,不同網絡背景的市場主體之間有利益沖突并不是問題,政府也沒必要干預;真正成問題的利益沖突,是部門利益、政企不分等與權力相關的利益,對市場主體利益的不正當競爭。
政策化解矛盾的根本之道,是排除官本位干擾。官本位利益不是國家利益,政策如果站在國家利益高度,而不是本部門利益、特殊利益集團利益角度,矛盾就會“大事化小”。因為原來所謂“大事”,放在國家大局中看,其實并沒有那么大。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中國總理說,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為復雜的一年”,這是法新社幾天前發出的一則消息的標題。連日來,很多外媒在報道中國兩會即將開幕時,都引述了這句話。谷歌新聞頻道的英文檢索表明,轉載或引述這一消息的媒體接近>>>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