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新媒體之戰再現精彩一幕。上周末,Google在一則twitter消息上宣布,該公司已在實時搜索服務中整合來自美國SNS(社交網絡)網站 Facebook的部分狀態更新信息。在此之前,Facebook的信息一直不向Google開放,兩億用戶在其上的交流、分享與創作信息,Google 均無法索引、搜索。
2月22日,Google推出了新服務Buzz,可以基于Gmail龐大的用戶群進行在線分享、交流,被一些媒體稱為 “Facebook和twitter殺手”;此前四天,Facebook的月流量剛剛超過雅虎,成為美國第二大網站,僅次于排名第一的Google。 1998年創辦的Google超過雅虎時十歲,2004年創辦的Facebook達到這目標時,剛剛過完六歲生日。
很多投行和媒體在談到“誰可能像Google威脅微軟一樣,威脅到Google”這個問題時,答案都驚人的一致:Facebook。
盡管Facebook的年營收不過才突破10億美元,與Google的200億美元相差巨大,但兩者在用戶規模和訪問流量上的差距的確在漸漸縮小。互聯網企業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沒有誰能確切地預測盈利模式,但只要擁有巨大的用戶數量和關注度,變現后的能力就將十分驚人。1998年Google還沒有成立時,兩位創始人要將核心技術以100萬美元賣出,都找不到下家;但當他們索引數十億頁面之后,盡管利潤仍然微乎其微,卻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大肆追捧。
Facebook也是這樣。盡管它現在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廣告,等于復制了Google的盈利模式;但由于在用戶數、技術深度上都擁有巨大優勢,潛在投資者對其十分看好。在商業模式上,Google代表的仍然是web1.0時代的特色,即對現有內容進行單向整理和向下發布;Facebook卻是完整的2.0 框架,用戶自行篩選、發布內容。基于機器的搜索算法高超精密,但在很多時候,口口相傳的信息卻會引起更多關注。
Google自己的一個實例恰恰證明了“社交”的潛力。1999年,Google創始人做出了匪夷所思的決定:同時向兩家最大的風頭公司KPCB和紅杉資本申請風險投資,并試圖讓他們互相制衡,以保證兩位創始人仍然對公司控股。這違背了風投的諸多慣例(投入即控股、KPCB從來不跟紅杉投同一家公司);以傳統的線性商業模式來衡量,Google此舉注定失敗。但是,人脈發生了作用。Google的一位早期投資人跟紅杉的頭頭很熟,兩位創始人在斯坦福的一個老師跟KPCB、紅杉都很熟;紅杉投了雅虎,而雅虎又用了Google的服務,也幫著說好話;最后,亞馬遜網站的貝索斯是Google的早期投資人,又接受過KPCB的投資。 “多重關系網影響了本來線性的商業決策”,兩家老死不相往來的競爭對手同時投資了Google,還讓后者的創始人保留了控股權。互聯網歷史上最偉大的奇跡由此誕生。
Google自身的融資過程說明了“關系”變現的巨大潛力。這一模式之所以沒有流行開,是因為沒有量化因素可以衡量關系變現后的價值。在這一切沒有明確之前,社會化網絡的商業價值只停留在潛力階段,擁有最大潛力的,無疑就是Facebook。
盡管中國在社交網絡方面的發達程度不遜于任何國家(英語中甚至有專門的“guanxi”單詞),但在SNS發展方面無疑未起步已落后。因為2.0網站最重要的因素是用戶自由創造內容,中國本土的SNS網站并不擁有這一條件。因此,在國外大行其道的社交網絡,在國內仍然只能停留在“交友網站”階段。
作者:余國友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日前,美國國防部宣布取消此前對軍用計算機登陸部分社交網站的限制,這項決定意味著,由五角大樓于2007年封鎖的包括YouTube在內的社交網站將暢通無阻。美國防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組織之一,有約3萬名雇員。國防部官員說>>>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用什么挑戰谷歌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