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但究竟怎樣才能打造出一種成功的互聯網產品,一直存在著理解的誤區,也困擾著很多創業者。
從我個人多年的實踐中,我認為互聯網產品有幾個容易被忽視的特點:第一,互聯網產品要有一個靈魂,要符合相關領域的游戲規則,能打動用戶的心。如果這一點沒做好,產品外觀做得再華麗,界面再漂亮、后臺再強大,也很難成功。打動用戶的心,這好像是廢話,但也最質樸,很多產品其實不是在真正滿足用戶需求,而是在發明或幻想用戶需求,甚至逆著用戶需求在做。像國內很多SNS網站都模仿Facebook,盡管很像,但都不太成功。
第二,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運營、持續打磨,好產品是運營出來的,不是開發出來的。而傳統的軟硬件產品都有個物化的載體,不可能經常改,比較穩定。互聯網產品的本質是服務,就是通過某種形式的橋梁和窗口把服務傳遞給用戶,由于用戶的需求不斷在變,產品就要隨時調整。早些年微軟的Windows XP比較成功,因為在傳統軟件時代,用戶需求不多,廠商很容易能了解到;到了互聯網時代,閉門造車出來的Vista就不可避免的失敗,用戶需求變化太快了,廠商對此沒有把握。
像Google所有的產品,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小的改變,這是做互聯網產品的思路:產品一定是讓人去用的,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去修正。現在很多人都在講 “以用戶和市場為中心”,但實際上還是“以公司為中心”。這種出發點必然決定失敗的結局。
我認為自己做客戶端的資歷比馬化騰要深,但如果真的做一個IM產品,在產品細節和技術上可能比他做得好,但很難比他成功。我們倆的背景不一樣,我做傳統軟件出身,而騰訊的創業團隊是從做傳呼的潤迅出來的,之前就在做服務,這一點給了馬化騰很大的幫助。這是一個分水嶺,馬化騰很早就掌握了互聯網產品的規律,把它當成服務來做,持續改進。
無論你的想法高明與否,我認為都不如用戶的選擇高明。有了任何想法,不要奢望做到完美再推向市場,不如先簡單地做出一點點,就拿到市場上做實驗,一旦對了就迅速跟進,一旦不對,調整的成本也很低。把用戶作為試金石,集小勝為大勝。騰訊今天非常成功,它的商業模式難道是馬化騰一天想出來的嗎?肯定不是,最初就是一個簡單的聊天工具,打動了用戶的交友需求。
如果你掌握了互聯網產品的規律,可能你不用太多的人力,只要瞄準用戶的需求點,同時在技術開發方面,采用“小步快跑,循序漸進,不斷試錯”的思路,我覺得就有可能會超過大公司。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盛大游戲原CEO李瑜的創業之旅今日啟程。李瑜的創業方向將基于互聯網社區模式,但并非傳聞中的心理網站,預計半年左右后將開始內測。目前新項目的天使輪投資已接近完成,而陳天橋參與投資的消息未獲證實。 2月21日凌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周鴻祎:馬化騰的成功在于打動人心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