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飛機舷梯,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想不到11月初的北京會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張朝陽拎起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觸摸到的中國互聯網事業。這一天是1995年11月1日,而前一天就是張朝陽31歲的生日。
盡管想來不大可能,但張朝陽堅持認為,他回國創業的第一天,即1995年11月1日,北京是下著雪的。也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張朝陽的回憶如此寒冷。
張朝陽是個文學青年,此時的他仍保留著閱讀小說的習慣,他最喜愛的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和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類似這樣能展示自己純情一面的小說。張朝陽曾騎著自行車去看后者書中寫過的永定河。之后張朝陽的敏感、自省,他的英雄主義情結都能從中找到根源。
正是這份過分的自省讓張朝陽在很長時間內是一個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的人。
1981年,17歲的張朝陽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他的理想是做一個陳景潤式的人物,關在只有一盞小煤油燈的屋子里解數學題,一整天只吃一個冷饅頭。1986年,22歲的張朝陽考取了李政道獎學金,可以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讀物理,但卻突然間發現自己沒有了目標。東游西蕩地混完了在清華的最后一年后,他來到美國。
圖:張朝陽曾經拍攝過的酷酷寫真
到美國后,張朝陽變得非常反叛,開始恣意地、甚至有些放肆地享受他的青春。他在銀行里從沒有存款,但他要買車,而且一定得是敞篷車,開車路過商店時會來個急停調頭,進去買一副墨鏡戴上。穿衣服一定要穿POLO,甚至他還梳過Ponytail(馬尾)。1993年張朝陽在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畢業,留校做博士后,繼續狂放不羈。
1995年7月,張朝陽以麻省理工學院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的身份出國后第二次回到中國,前一次是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務長,這一次則是陪著校長回國的。張朝陽安排了校長與當時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見面,也陪著那位校長去了北大,接待人是陳章良,彼時陳章良剛被提拔為北京大學的副校長,那年陳章良34歲,張朝陽31歲。
陳章良34歲當上北京大學副校長這件事對張朝陽的觸動很大。回到美國后,張朝陽就決定三個月后一定要回到中國。回國后親眼見到國內的景象,再加之訪問了許多朋友,張朝陽發現一個在中國生活的人是多么幸福。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非常充實。而在美國的華人則是不在主流文化圈子里的一群人,跟社會幾乎沒有太多關系,只是麻木地生活在另一種意義上的世外桃源里。
這一次,和之前很多次的選擇一樣,張朝陽同樣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知道的是,他要回中國去。回國做什么,他也并不知道。
張朝陽在1995年回國時選擇了做互聯網,原因無他,因為在這個時間段里,正好有這樣一份能幫助他盡快回到中國的工作而已,當然,這份工作所在的互聯網行業對張朝陽也頗有吸引力。
張朝陽在麻省理工學院所加入的實驗室的導師雖然是學校的副校長、一名物理學家,但他本科專業是學計算機的,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博士生對計算機必須要精通,否則他就根本不會讓你畢業。對于張朝陽來說,在實驗室工作最大的收獲就是運用計算機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所以,因禍得福的是,當別人還在華爾街、咨詢公司工作的時候,張朝陽卻有這樣一種閑情逸致在網上漫游,而這一玩就轉眼到了1994年。
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張朝陽于是就想搞一個"China Online"(中國在線)公司。Riding the waves of our times,one is the coming of age of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another is the mergence of China as a global power.(順應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兩個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的到來,另一個是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崛起。)這兩句英文被張朝陽寫在了他的第一份商業計劃書-"中國在線"的封面上。
那個時候張朝陽并不知道自己的創業能夠做什么,并且在中國也沒有任何資源。當時張朝陽拿這個商業計劃書和系里懂計算機的人進行探討,由于沒有談出個結果,只好暫時擱置在一邊。但張朝陽一位叫Garry Muller的美國朋友,卻跟家人要了些錢,成立了一個網絡公司。一年后的1995年,他的公司已發展為擁有20多人的公司,并在完成了第一次融資100萬美元之后,把這個公司變成了歐洲在線ISI公司。為了專門研究新興市場的信息,他需要有人幫他在中國工作,張朝陽成了合適的人選。
由于張朝陽當時急于回到中國,雖然那份工作的工資不高,但在沒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張朝陽決定幫Garry做。就這樣,張朝陽回到了國內。(注:本文節選自《沸騰十五年-中國互聯網1995-2009》)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繼谷歌威脅退出中國而惹出事端后,近日又在歐洲陷入麻煩。美國《紐約時報》2月3日稱,谷歌與歐洲因隱私保護,版本保護以及壟斷市場等問題,與歐洲的立法部門、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之間的磨擦與沖突不斷,>>>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