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諾貝爾和平獎被頒給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2010年,又將是誰問鼎這一極具爭議性的獎項,現在問可能為時過早。不過,有一個名字很有可能在2010年被刻在諾貝爾和平獎的底座上,那就是我們生活中一個早已熟悉的老朋友———互聯網。據悉,因推進對話以及爭論,互聯網已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人人都得和平獎”
早在去年11月的最后一周,《連線》雜志意大利文版即聯合多人發起了一項活動“網絡和平”,旨在推動互聯網獲得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雜志主編里卡多·盧拉這樣解釋他們發起這項運動的原因:“互聯網可以被用作最具有大規模殺傷力、最具破壞力的武器,但是我們也可以用它來消滅仇恨和沖突,推廣和平。”此外,“網絡在伊朗大選時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互聯網在自由傳播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是最新、最有力的證據,可以用來證明互聯網如何能成為一件給世界帶來希望的武器。”
對此,《連線》雜志還挺有心,不僅自已為互聯網鼓與呼,還成立了專門的網站來造勢,甚至拉來幾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推廣這項活動。由于互聯網是由許多“人”組成的,因此他們的和平獎宣言是:“人人都得和平獎”。
爭議之聲也難免
和平獎歷來都是諾貝爾眾獎中遭到質疑最多的一個,比如去年的奧巴馬。由于諾貝爾對和平獎沒有規定實施細則,因此在評選過程中,爭議聲始終伴隨左右。在觀察家看來,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判標準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該獎從來都帶有政治色彩。2000年,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獲和平獎時,也曾引來質疑。金大中獲獎的理由是:“在促進朝鮮半島和平等方面作出努力”。但同樣為此作出努力的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卻與該獎無緣。
有輿論認為,如果這次互聯網最終獲獎,口水同樣不可避免。因為就連“網絡和平”運動發起人也承認,互聯網雖然是個寶,但必須用得好。里卡多·盧拉的話意味深長:“如果互聯網得了諾獎,我們等于就向未來的人們證明:我們已領會了席卷全球的這場互聯網革命的精髓,并且,我們已決定將互聯網的力量導向正確的方向,最大限度利用它為人類造福。”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近幾日來,瑞星公司以極其卑鄙、惡劣的手段,歪曲事實,炮制360軟件中存有后門的謠言,并通過其官網、客戶端、媒體、論壇等多種渠道,試圖將其謠言極度放大。 近幾日來,瑞星公司以極其卑鄙、惡劣的手段,歪曲事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互聯網角逐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