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外交部回擊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有關互聯網自由與谷歌事件的演說后,美國白宮副發言人對媒體表示,總統奧巴馬依然對谷歌遭到安全襲擊一事感到困擾,并且在等待中國作出解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則表明,將繼續要求中國作出解釋,針對這個課題施壓。與此同時,中國國內一些媒體與網民奔赴前線,指責美國掀開網絡戰,奮筆維護中國的互聯網“領海”。
這是谷歌事件截至上周末的演變情況。至今,外界猜不出這出戲碼如何收場,答案只能等待大結局登場——例如“谷歌中國”若關閉,那大家就知道他們當初的威脅不是說著玩兒的,不僅僅是談判的要價策略;反之如果它留下來,它在這樣激烈討價還價后會得到什么方案或如何妥協,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事件不斷有新戲碼,領導人隔空喊話牽動觀察者的視線。周末在一個社交場合遇到數位駐京外交官與外媒記者,同行相互寒暄問起近況,一個說:“最近很忙,腦子總有一堆事情。”另一個笑言:“不,你腦子里只想著一件事,就是谷歌。”
然而,隨著事件的一波一波演變,有的趨勢也清晰起來。
在中美兩國近期貿易爭端不斷的背景下,谷歌事件的政治化發展對中美關系不會發揮有益作用,從這個角度說,希拉莉上周四演說的高姿態讓人有些意外。她雖然批評了其他國家的網絡審查,以示不是專門針對中國,但是態度明顯站在谷歌的這一邊。
希拉莉還提出,美國將推進網絡自由作為外交任務,部分說辭更帶有冷戰指涉,如:“一幅‘新的信息幕’正在降落于世界不少地方”……中國政府以及部分民眾視其為敵意,不難明白為什么。
但美國政府最終還是未如一周前說的,對中國發出外交照會;而中國官方有保留地回擊,又透露出針鋒相對的對峙仍屬口舌之爭,雙方并不準備將事件繼續鬧大,避免對雙邊關系形成實質損傷。
網絡審查、信息自由與網絡黑客,這些在中國國內以及中外關系中,都不是新課題。對于互聯網,中國一貫強調它是“依法管理,符合世界通行做法”。再說網絡黑客的襲擊行為,在國際上也非止一日。
因此,谷歌事件更凸顯的是互聯網受本屆美國政府的重視程度。網絡與信息自由正取代“民主”,成為美國擴展軟實力,展開外交角力,影響他國的新價值觀。可以預見,這個課題將繼續在中美交手時反復出現,現在只是序幕。
中國則會堅持按照自己的需求,規范與發展國內的互聯網。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賓斯(Michael Spence)最近發表文章,概括未來25年內中國面對的最主要挑戰,包括:促進經濟轉型,鞏固崛起的中產階級,提高家庭收入與消費,擴充中產階級群體,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減低儲蓄率與外貿順差,節能減排以保障未來的發展。此外,才是負擔更大的國際義務。
在邁向大國的道路上,經濟建設還是中國政府的重心,內部穩定是經濟建設的前提,同時延續“先整體后個人”的思路,網絡言論自由不是它認為需要優先處理的事項。
長遠而言,中國互聯網空間與網民人數,只會擴大不會縮減。但中國也追求互聯網為己所用,即利用互聯網促進商貿與知識傳播,發展相關產業,對官員進行監督,協助反腐與促進吏治的清明。
推進反腐與輿論監督是大事,但在網絡輿論監督與維護穩定兩者間,難免出現壓力與緊張,這當中的微妙平衡,當局認為必須由自己來把握。
至于中國與美國的關系,中美過去多年來從來就是紛擾不斷,在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的同時,競賽也從不止息。就谷歌事件而言,沸沸揚揚的新聞熱潮結束后,這家公司的命運變化終將是中美關系中一樁小插曲。另一方面,中美在互聯網的話題平臺上繼續原有角力,可以說是對兩國“正常”軌道的回歸罷了。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昨天,市文化局局長降鞏民在市政協小組討論會上透露,網絡游戲分級標準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將于今年啟動。目前,動漫企業的資質認定工作已經展開,馬上將公布首批動漫企業名單。 昨天,市文化局局長降鞏民在市政協小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事件中的喧鬧與角力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