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再愿意繼續對谷歌中國的搜索結果進行審查”和遭受黑客攻擊為由,谷歌本月12日揚言退出中國市場。在經過一星期的“考慮”和世界范圍的炒作后,18日谷歌表示“一切業務正常運行”。谷歌高調退出中國事件,最終以“鬧劇”收場。
其實,谷歌在中國擁有兩個網站:google.com和google.cn。谷歌聲稱要退出中國市場的,只是google.cn。而谷歌在中國的絕大多數流量和收入都是通過google.com提供,google.cn只占很小一部分。
google.cn如果真退出中國,其實就是一次不良資產清理:2006年推出的google.cn是谷歌不折不扣的一塊雞肋,經歷了多次高調的市場運作和巨大投入后,不但沒有取得成功,反而風波不斷,從牌照門、偷稅門、涉黃門到谷歌圖書館計劃遭起訴,水土不服讓其在中國市場舉步維艱。
一場鬧劇,雙輸的局面,谷歌退出中國被稱為“其歷史上最傻的決定”。然而,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卻顯示這是谷歌精心策劃的一場商業運作,在經歷了短暫的股價波動后,谷歌搖身一變成了最大受益者。
首先,谷歌終于為google.cn的失敗找到了借口。谷歌在各國都摧枯拉朽般的擊敗對手,但在中國遇到百度等強力阻擊,投資很可能血本無歸。按照商業邏輯,谷歌管理層必須給股東可接受的解釋。思來想去,沒有什么理由比受到內容審查這個借口更能獲得美國社會的諒解和同情。所以我們看到,一向霸氣十足的谷歌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受了中國婆婆“虐待”的小媳婦,跑回美國娘家去哭天搶地,并受到娘家輿論的一致支持,高,實在是高!
其次,谷歌用極小的成本來極大提高了網民對google.cn的認知度。之前,谷歌用盡了各種公關方式,但運營風波層出和大量淫穢低俗內容存在,google.cn沒能讓中國網民買賬,且飽受質疑。現在,谷歌擺出了與中國政府勢不兩立的悲情立場,將自己塑造成了言論自由的衛道士。這一番折騰,知名度提高是肯定的,形象能否改變還需拭目以待。
有分析指出,谷歌使用的是歐美企業的慣用伎倆,通過以退為進之舉制造國際輿論向中國有關部門“施壓”,迫使政府出臺一些對其有利的規則,以便狠狠敲一筆。
除了向網絡審查制度開炮,谷歌也時刻沒忘打擊競爭對手。受到黑客攻擊是其第二個理由,這看似受了欺負后的控訴,實際上就想表達一句潛臺詞:谷歌能夠承受黑客攻擊,看百度有多脆弱。谷歌選在百度被黑后不到24小時就發表聲明,這記含蓄的耳光,百度是結結實實的挨上了。
其實,中國的網絡審查規定對所有搜索引擎的要求都是一樣的,并沒有針對谷歌做個案規定,且在其進入中國前就已存在;黑客攻擊更是所有互聯網企業都要承擔的風險,尤其是樹大招風的搜索巨頭。谷歌在中國的失敗,不在于中國的內容審查制度,而在于其本土化能力滯后,沒有提供中國市場和網民需要的服務和產品。內容審查和受到黑客攻擊,只是為讓鬧劇能夠鬧大而編制的話題而已。
真退也罷,假退也罷,競爭策略也罷,敲竹杠也罷,反正好處谷歌是得上了,但留給我們的卻是一個個問題:谷歌的商業信用何在?谷歌鬧劇什么時候會再次上演?沒有撈到油水的外資企業會不會照葫蘆畫瓢?
有分析認為,谷歌高調退出中國是中美政治角力在互聯網上的一次間接對抗。當我們懷著善意,通過商業運作的視角來分析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與之同步的谷歌高層參加美國國務卿宴會、美國國務院管中國要解釋、美國輿論大肆炒作等巧合;我們也會思考,打著“不作惡”幌子的谷歌,是否在政治泥潭中越陷越深,是否開始扮演輸出美國價值觀的馬前卒;我們還要警惕,不要再被新的鬧劇忽悠了。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連日來,“谷歌事件”不斷成為西方輿論關心的話題。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到美國國務卿,再到美國總統,紛紛出面對中國興師問罪,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一樁企業糾紛,為什么如此牽動美國政府的神經?翻閱了西方>>>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退出事件背后的“隱私”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