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是希拉里當上美國國務卿一周年的日子。雖然她的風頭被總統奧巴馬奪去不少,但屬于她本人特有的“效應”仍在發酵。1月11日的《華盛頓郵報》頭版頭條報道了這一趨勢:“希拉里效應”讓華盛頓云集了更多女大使。
文章以幾個國家駐美女大使繁忙的工作開篇:在華盛頓馬薩諸塞大街的阿曼駐美大使館內,阿拉伯國家首位駐美大使胡奈娜-穆哥海麗正在審閱一篇演講稿,該講稿試圖為消除西方對穆斯林國家的誤解發揮作用;而在幾個街區之外的杜邦環島大廈里,印度50年來首位駐美女大使米拉-珊卡正和其高級助手們一起開會,此前,印度總理辛格剛剛訪問過美國;而附近的哥倫比亞大使館中,拉美唯一駐美女大使卡羅琳娜-巴爾科剛剛結束在國會山的貿易會談歸來,她借助會談向國會議員們推銷拉美的文化以及食品。這就是云集在華盛頓的女大使們的工作現狀。目前向美國派遣女大使的有多達25個國家。
美國國務院表示,這一數字是前所未有的。盡管這個數字在182位派駐華盛頓的大使中仍是少數,但對于外交這個曾被看作屬于“男人精英”的領域,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而女性大使數量急劇上升的“關鍵因素”,有人稱之為“希拉里效應”。
“由于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是女性,各國首腦們在挑選駐美大使時更傾向于選擇女性。”莫桑比克的女大使說。不過在《華盛頓郵報》看來,這不僅是希拉里的功勞。在希拉里之前,美國已經出現過女國務卿,她們分別是克林頓時期的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及小布什時期的國務卿賴斯。她們兩人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美國外交近年來為女性所掌控,這幫助人們接受了女人進入外交領域。”印度大使珊卡說。
即使是在美國國務院內部,新錄用的工作人員也有一半以上是女性,女性負責人的比例達到了30%。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這簡直難以置信。那個時代的女性,一旦結了婚,就必須離職。
但是女大使們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歧視。“即使我說我是大使,很多人還是認為我是大使的夫人。”珊卡說道。但是隨著美國國務院走出“白人、男性、耶魯”的圈子,外交決策已開始出現變化。凱西-汀斯利是美國喬治敦大學“婦女領導倡議”組織的執行主任,她認為,高級組織如果吸引更多女性,那么決策會更加正確。“如果所有的政策制定者都是相同背景,思維方式相同,那么他們更容易犯錯。”凱西說。一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女大使則表示,她們更加關注一些家庭話題,比如醫療保健和健康的飲用水。
不過,對于女大使們來說,最尷尬的話題可能是夫妻生活的協調問題。許多男大使駐外時可以將妻子帶在身邊,這看起來比較符合傳統。但是一旦女大使們駐外,情況就不一樣了。《華盛頓郵報》采訪的8名女大使中,有4位離婚,還有4位是一個人駐守美國,老公留在自己的國家。如47歲的布隆迪女大使,她來美國時僅僅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她的老公拒絕同行,因為無法舍棄自己的建筑業生意。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美國以17%居首位,日本位居第三,搜索次數為91.70億次,英國德國分別以62.45億次和56.09億次居第四、第五。法國、韓國、巴西、加拿大和俄羅斯分別占據第六至第十位。 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調研公司comScore>>>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希拉里效應”讓美國女大使云集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