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網絡搜索引擎巨頭谷歌(Google)最近擺出要撤出中國大陸的姿態,令中美關系再度蒙上陰影。Google事件引發中美政府論戰的激烈程度是出乎人們預料之外的。繼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3日強硬要求中方解釋事件后,白宮在14日又表示,奧巴馬總統支持中國人應享有互聯網自由。為此,中國外交部也在14日措辭強硬地作出回應,強調中國互聯網管理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由一個商業性的網絡搜索公司在經營中發生的業務矛盾,繼而引起中美兩國政府間的對抗性沖突,顯然政治目的大于商業利益。國際問題研究學者對此也予以高度關注,他們分析后認為:在中美關系發生糾紛、摩擦是一種常態,只不過這次常態性的矛盾糾纏著一項政治性的背景,這就是今年2月將迎來中美人權對話大會:“奧巴馬政府需要明白中國政府在此問題上的底線”。為此,美國用Google退出中國的策略來試探相互間的對抗耐力。而Google很不幸地將成為此試探中的犧牲品。
“這勢必將引發中美沖突,至于誰會讓步,讓我們拭目以待。”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學者麥克納利說。Google作為一家商業性的網絡公司,此次敢于以互聯網自由及人權問題向中國攤牌,罕見地向中國政府展示公開對抗姿態,顯然倚仗有美國政府在背后支撐。就像1840年發生在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政府也只是借口商品鴉片在中國銷售市場被清政府封殺,便作為出兵有理的依據,進而向中國發動全面軍事進攻。據此,路透社更是直指Google事件是美國政府在“玩戰爭邊緣政策游戲”。
至少我們可以感覺到,目前Google事件影響的不僅是政府之間的關系,也是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因為網絡搜索實在是當今普通民眾運用最多的獲得新信息的渠道。而在日益走向國際社會發揮話語權作用的中國,特別是正在延續中的世界經濟危機狀態下,正呈現出崛起強勢的中國經濟實力,無疑正在發揮左右世界政治經濟的作用。那么,帶給中國以及世界網絡的新信息渠道究竟由誰來掌控,不僅美國政府高度關注,更讓中國政府高度關注。
因為,根據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的統計,從2000年開始,中國網民數平均每年都以22%的驚人速度增長,在2010年網民人數將達到4億,也就是將近三分之一的中國民眾都將從網絡上接受新信息,從各個方面影響中國政府對民眾的輿論引導與宣傳效果。如果中國政府不掌握網絡新信息的主導權力,那無疑是政府的最大失職。盡管目前Google在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份額只占了百分之三十五,遠遠不如其主要競爭對手百度的近六成的大份額,但針對有美國政府作為支撐背景的Google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并企圖擺脫它擴展目的國——中國政府對其發布的互聯網信息的審查,任由它自由地發布各種數據信息來改變或影響中國民眾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與價值觀,恐怕在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絕對不能允許的。
毋庸諱言,在當今世界,中美兩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體系內的競爭對手,誰也擺脫不了誰。Google進軍中國大陸以來,他們的發展業績并不太好,根本不是中國的百度搜索的對手。已經有業界內的專業人士指出:Google是在以退為進,借所謂網絡被黑客攻擊,“強烈反對任何對隱私權的侵犯”為借口,策劃一場商業不景氣,政治撈本錢的炒作活動。而且白宮發言人吉布斯也承認,Google宣布擬撤出中國前知會了華府。國外有報道稱,谷歌首席執行官曾與希拉里舉行餐會,討論中國的網絡自由問題。
將商戰成敗納入國際政治問題、甚至軍事干預的途徑來解決,這在美國政府本來就是拿手好戲。因為爭奪中東石油控制權的問題,美國政府發動了摧毀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戰爭就是典型的事例。而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還將在醫療改革、食品品質等60多個更影響兩國民生的管道進行對抗與對話。這其中任何一個對抗與對話之中,都有可能出現矛盾糾紛,甚至是激烈的抗爭。如果不是因為中國在國際威望、國內經濟和軍事實力等方面已經空前增強,美國恐怕早就對中國進行經濟圍剿或軍事打壓了。
其實,這種準戰爭危險氛圍,已經通過Google事件散發出逼人的氣息。目前從中美兩國政府相關發言人的講話中,頗能感到這種準軍事對抗與較量的力度。1月14日,白宮發言人吉布斯說,奧巴馬總統2009年在上海講演期間曾公開表示支持網絡自由。他說,奧巴馬總統深信人人擁有基本權利的普世價值,任何國家都不應例外。然而,對于谷歌風波是否會威脅到美中關系的問題,盡管吉布斯避而不答,但正在南太平洋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3日晚罕見地就Google事件發表聲明稱,“美國正等待中國政府說明這一引發嚴重關切與質疑的事件”。稍微具有政治敏感的人都能從希拉里的話語中嗅出火藥味來。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也在14日表示,“中國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黑客攻擊行為,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依法管理互聯網,有關管理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她同時也強調,中國的互聯網是開放的,中國政府歡迎國際互聯網企業在中國依法開展業務。鼓勵互聯網的發展,為互聯網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1月14日發表文章嚴正指出,谷歌退出中國的主要原因是其在中國業績長期不理想,它是“打著自由的旗號是以退為進,目的是向中國政府爭取更多好處,擴大在中國的市場。” 真是一針見血地剝開了Google企圖在擴張市場、攻城掠地的商業行為中,借助軍事威懾手段的把戲。
在Google公司威脅退出中國市場的背后,其實很容易看出美國政府暗中操盤的動作。一些資深國會兩黨議員幾天來“連續”對此事表態。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14日發表聲明稱,希望其它美國在華企業“效仿”谷歌的行動。一些美共和黨議員也鼓動美國在華IT巨頭思科、微軟和雅虎“追隨”谷歌退出中國市場。當然,在當今信息社會的大環境下,國際輿論對Google事件是有很多清晰判斷的。
就在Google公司12日發布聲明說,因為它在中國“經常面臨不同程度的網絡襲擊”,因此,準備關閉谷歌中國站點和在中國的辦公室,最終退出中國市場;還披露說,還有20多家其他大公司也受到源自中國的網絡攻擊。針對Google的說法,美國的電腦軟件巨頭——微軟公司立即揭露道,沒有證據顯示微軟的電郵系統或公司網絡受到過類似攻擊。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14日說,“網絡攻擊是生活中一個不幸的部分,它不僅存在于中國國內,在中國以外也有。”他還說,微軟公司將繼續在中國運營,并遵守中國的法律。美國另一業界巨頭惠普行政總裁赫德,在談到谷歌所稱的互聯網安全在中國面臨威脅時強調說:“我討厭看見將單一案例無限上綱,使之成為科技業界發展的威脅。”
既然Google公司想通過將商業市場的矛盾無限上綱為國際政治爭端,甚至想借助美國企圖在其它商業領域內與中國政府抗衡與打壓的力量,“玩弄一場戰爭邊緣政策的游戲”,那么,谷歌事件必將引發兩大巨頭的一次實質性的大碰撞。一邊是世界大國之間的政治抗衡,另一邊是業界巨頭之間的利益搶占。至于Google公司能否挑起中美之間在軍事上的實際對抗,那就看Google的利益是否具有左右美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了。應該說美國政府是很清楚在當今國際經濟危機影響下,如果在與中國的戰略伙伴關系上搞砸了,對美國是沒有任何好處的。至于這個被西方路透社稱為“戰爭邊緣政策游戲”的對抗行為,是否會擦槍走火,導演出一場中美準軍事領域的沖突,那就看奧巴馬政府是不是由一群政治上的糊涂蛋們在執政了。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幾天前突然聲明將退出中國市場的谷歌態度有了微妙變化。除了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態“希望與中國政府協商取得一致后繼續留在中國”以外,連日來,谷歌的其它動態也表明,這家美國技術公司退出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退出事件:一場玩弄戰爭邊緣政策的游戲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