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2009年末,一些傳統的零售商紛紛推出自己的網上商城。
2009年12月30日,我國零售業龍頭,百聯集團推出了B2C電子商務平臺“百聯股份網上商城”。同樣在12月份,上海農工商超市斥資上億元打造的“便利通網上商城”正式上線。而在這之前,國美、蘇寧、物美以及利群集團都在電子商務領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此外,中糧、蒙牛、海爾、富士康等上游供應商也紛紛構建自己的電子購物平臺。
以實體店鋪為主要銷售渠道的傳統零售商為何開始“熱衷”電子商務?“零售商覺得網店未來潛力很大,希望迅速占領市場。”上海商學院流通經濟學院院長周勇認為,“隨著網上支付、配送體系逐步完善,B2C已經成為零售業發展大勢所趨。”雖然如此,但隨之而來的尷尬局面也是零售商難以避免的。
巨大的市場誘惑
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網上零售市場趨勢預測2009-2012》顯示,2009年中國網上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2526億元,B2C市場增速高于C2C,規模占比較2008年有所提升,達8.7%。
目前,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開始依托物流系統和門店資源,打造線上、線下互動的購物平臺。農工商超市董事長楊德興稱,便利通網上商城2010年銷售額爭取達到30億元,兩三年后網上商城的銷售將超過農工商超市目前實體門店年銷售260億—270億元的規模。
據百聯股份總經理黃真誠介紹,百聯股份網上商城對實體經營網點進行了補充和擴展,將充分利用在上海近40家經營網點、4000家供應商的支撐,網上商店的運營可實行線上購物,就近提貨;線上購物,送貨到家的運營模式。
而商務部2008年12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從多個方面鼓勵支持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商務部數據顯示,網購市場在我國前景廣闊。2009年前三季度我國網購銷售總額達1689億元,同比增長90%以上,預計全年可以達到2600億元以上,網購市場成長空間非常大。年輕人,特別是16至32歲的人群對網購消費需求旺盛、愿望強烈,占了網購用戶的83%。目前,我國網購僅占社會零售總額的1%至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零售商的尷尬境地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個政府層和企業層面雙雙看好的“蛋糕”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口。
事實上,傳統零售商開設網上商城的尷尬之處在于,為了保證實體店鋪的銷售額不受沖擊,其網上商城商品的售價不能“過度”低于門店商品的售價。
專家舉例,國美自2007年銷售額突破千億元后,便將B2C業務的發展作為集團的重點發展戰略之一,2008年初起就將電子商務作為一個獨立的一級部門,與國美總部的16個管理中心處于同等重要地位。
“國美網上商城的售價基本和實體店鋪的售價持平,京東商城部分商品是團購自國美的,它可以將產品賣得很便宜,但國美的網上商城不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美員工稱。
“國美網上商城的進展緩慢,以國美電器上千億銷售規模,其網上商城的銷售額也不過兩三億元。”這位國美員工表示。
對于傳統零售商開網店,線上訂貨,線下配送的模式,周勇表示:“這是一個比較難以調和的矛盾。”
此外,供應商對價格體系的控制也成為傳統零售商進軍B2C的一大難題。由于網上商城缺乏實體店鋪營造的購物氛圍,因此,價格因素對消費者購物的影響更為明顯,網店對低價商品的“依賴”更大。然而,很多品牌供應商為了維護其市場形象,對價格把控嚴格,不愿意配合網上商城的低價策略,因此網上商城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網店的訂單,叫實體店鋪去送貨,實體店又沒有什么利益可得,怎么會積極。這樣下去,顧客服務做不好,滿意度降低,結果導致網店沒有任何優勢。反過來講,網店賣得好,實體店銷售額就減少,兩者是矛盾的,怎么協調?”周勇說。
“如何讓這種線上和線下的銷售形式相互補充是傳統零售商開設網上商城不能不考慮的問題。”業內分析人士認為。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富士不像柯達那樣擁有遍布全國的沖印店,那些掛有富士綠色LOGO的通常只是擁有富士牌的某款印刷機。擁有技術門檻的新產品才是富士公司必須取勝的領域。盡管高管們沒有提供細節,但有高管透露,現在富士把相機的新增長>>>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傳統零售商網上開店價格體系難調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