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14日就谷歌事件首次作出回應,強調中國歡迎國際互聯網企業在華“依法開展業務”。這一表態迅速被美國《紐約時報》解讀為“中國對外國網絡企業發出間接但明確的警告——在華經商必須遵守中國法律”。14日,谷歌威脅退出中國風波在西方媒體的評論中被升級為一場“政治對抗”,《愛爾蘭時報》稱其為“迄今為止外國公司對中國發出的最高調挑釁”。與此同時,谷歌的“強硬”為它贏得了美國國會的力挺,一些美國媒體也稱贊它“不向中國磕頭”,“站到了歷史正確的一邊”。德國《西德意志報》稱,靠在西方扮演好人招攬更多的生意,這或許才是在華盈利不多的谷歌與中國沖突的真實動機。在中國國內,“谷歌退出”嚴重撕裂了中國網民,有支持谷歌的人到谷歌總部獻花,奚落谷歌的人則指責它“市儈”,“讓人惡心”。環球網14日就谷歌事件的網上投票再次遭到惡意刷票。環球網為維護投票的公正和真實,刪除了數千假票,并就此發表聲明。昨天世界媒體紛紛猜測谷歌是否真會退出中國,多數分析家認為,中國政府不太可能在網絡管理的問題上向谷歌屈服。
中國政府首次回應
14日,“谷歌與中國的對抗”在國際上“炸開了鍋”,成為當日最受國際媒體關注的中國新聞。德國《奧古斯堡日報》稱,谷歌通過不令人信服的手段成為令人害怕的巨人,如今他要強硬地與中國對抗,這場“巨人與巨人的對抗”讓世界興奮。英國《衛報》稱,最先捅出此消息的雖然只是谷歌副總裁德拉蒙德的一篇博客,且只有762個單詞,但這762個單詞在全球企業界和政治界引發的回響可能將持續數年。《愛爾蘭時報》說,谷歌威脅退出是在華外國公司對中國發出的最高調挑釁,因此人們都在翹首等待中國政府將如何回應。
西方媒體的等待沒有持續多久。14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首次就“谷歌退出風波”表態。她強調,中國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黑客攻擊行為,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依法管理互聯網,有關管理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她說,中國歡迎國際互聯網企業在中國依法開展業務。法新社稱,姜瑜講話是谷歌12日宣布“令人震驚的消息”后,中國做出的最直接回應。而美國《紐約時報》14日將這一回應解讀為一種警告。文章說,在谷歌宣布除非中國放松對其網絡監管,否則將退出的消息后,中國政府給出了間接但明確的回應——在華經營的外國企業必須遵守中國法律。文章提到,中國國新辦主任王晨當日早些時候還以書面采訪的形式敦促中國網絡媒體加強內容管理。英國《金融時報》稱,在這份聲明中,中國政府要求網絡公司進行被其稱為“自律”的自我審查。盡管王晨沒有提及谷歌,但其言論被認為是中國政府對谷歌威脅退出中國的首次回應。
繼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3日要求中國對谷歌網絡被攻擊作出解釋之后,美國國會也對谷歌事件表示關注,此事與中國最近進行反導試驗成為當日眾議院聽證會的主要議題。法國《費加羅報》稱,谷歌的決定在美國國會引起一陣歡呼,眾議長佩洛西和獨立參議員利伯曼都對谷歌“重視人權”表示贊賞。
公開為谷歌叫好的還有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13日刊登的評論稱贊谷歌不再用網絡審查取悅中國政府,是向歷史正確的一邊邁出了大膽的一步。《華盛頓郵報》14日題為“谷歌 vs 中國”的文章則試圖將此事擴大化,宣稱“與谷歌中國是否存在相比更重要的問題是,谷歌已將一個問題擺在其他西方公司和民主政府面前——面對中國對網絡日益嚴重的濫用,該默默容忍,還是激烈抵抗”。文章批評奧巴馬政府不積極支持網絡自由,并點名批評蘋果公司和微軟公司繼續“對中國政府磕頭”。
日本《朝日新聞》14日稱,“在美國西海岸自由之風中成長起來的谷歌和實施嚴厲言論管制的國家本來就像水和油一樣無法相容”。但英國《獨立報》稱,4年前正是谷歌違背了自己創始人“永不作惡”的座右銘,同意過濾它的搜索結果。法國《論壇報》質疑道,在過去幾年中,正是谷歌自己選擇配合北京進行自我過濾,為何到2010年才突然發現這么做是可惡的,突然要抗爭中國?歐洲企業不用考慮谷歌為自己尋找什么道德理由,但必須認真思考面對前有中國市場的誘惑,后有谷歌退出的榜樣,他們該何去何從。
14日,英國《金融時報》的社論似乎也有意號召其他西方公司學習谷歌。文章將谷歌稱為第一家堅定抗拒中國言論控制的大公司,并公然宣稱“讓我們祈禱它不是最后一家”。文章還稱,“谷歌退出不是公關噱頭”。但這與德國《經理人》雜志的判斷完全相反。后者13日題為“谷歌宏偉壯麗的公關詭計”的文章說,幾年前,人權人士和批評家就批評美國IT公司如谷歌、雅虎和中國有關機構合作。他們看重的是中國的廣大市場。不過,谷歌如今在中國并沒有“立足之地”,它敗給了百度(谷歌在華市場占有率超過30%,而百度超過60%)。面對失敗,谷歌鋌而走險,威脅中國開放網絡信息審查。同時也為了討好美國國內,為自己的后路著想。德國《西德意志報》說,通過再次扮演一個反對網絡審查的好人角色,谷歌未來可以贏得更多生意。
俄羅斯《消息報》認為,谷歌純粹是出于政治目的,意在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如果全世界只有中國沒有谷歌,中國的形象就會受到損害。
谷歌風波撕裂中國網民
14日,一些中國網民周三到谷歌中國總部門前獻花的照片登上《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的顯著位置。西方評論家們將此視為中國民意反對網絡審查的證據。《愛爾蘭時報》說,谷歌在中國網絡社區上激起如潮的支持,他們對谷歌的撤出表示惋惜。不過,從14日中國網絡傳出的各種反應來看,質疑谷歌和力挺谷歌的聲音都很激烈,中國網民的態度似乎已因此事而撕裂。
多家中國媒體14日援引中國IT界人士唐駿的話說,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將是“他們所做的歷史上最蠢的決定,放棄中國等于放棄半個未來世界”。而谷歌的支持者稱,不是谷歌放棄了中國,而是中國背棄了世界。沒有谷歌,“我們將退化到網絡石器時代”。
美國道瓊斯新聞14日說,谷歌2010年在華收入有可能達到3.1億美元,但對于其全球收入而言,只占大約2%。谷歌公司一位匿名發言人表示,在中國的收入對谷歌來說“極不重要”。經濟觀察家安德魯斯說,谷歌的成功并不需要中國。一些中國市場分析人士也注意到谷歌在中國盈利不佳的情況,但結論與安德魯斯相反。新加坡《聯合早報》14日援引中國市場分析人士的話說,正是因為競爭不過中國對手百度,谷歌才想找個體面的方式撤出中國。
14日,百度首席設計師孫云豐發文稱,谷歌退出中國所證明的恰恰不是市面上那些“g粉”所宣稱的那樣,谷歌是個“人權斗士”,而剛好反了過來,正好證明谷歌是個市儈分子。他寫道,谷歌首席法律顧問的調調讓我感到惡心。因經濟利益退出,就直白地說好了,把自己涂脂抹粉一番,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谷歌被中國人攻擊,中國異議分子的Gmail信箱被攻擊,把這些事情作為退出中國的鋪墊,這種論調是侮辱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智商。孫云豐的這番話為他招來谷歌支持者在互聯網上激烈的罵聲。
13日,環球網開始就谷歌欲撤出中國開始網絡投票,當日的題目是:你認為中國政府是否應接受谷歌的條件?這一投票當晚突遭干擾,受到來自多個IP地址的攻擊,其中一個IP地址就狂投6000多票。為保證投票結果客觀,環球網當晚取消這一投票,并在14日下午再次舉行,但新的投票再次受到外部干擾和攻擊。環球網遂于當晚就此事發表聲明,并將所有假票全部刪除。依據最新投票結果,近68%的投票者認為“谷歌的做法構成對中國政治主權的侵犯”,超過75%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政府不應接受谷歌開出的條件。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國軍表示,中國網民在對待谷歌威脅退出一事上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對立,正好說明了中國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進步,中國越來越多元化。
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信息與社會研究室副主任唐嵐介紹,網絡審查是很正常的,在每個國家都存在,比如在歐洲,除了打擊網絡色情,詆毀國家、分裂民族的信息也會遭到屏蔽。與互聯網在西方更多用在電子商務方面不同,網絡在中國的輿論功能更為強大,這就更需要適當的監管。事實上,中國的輿論開放這些年進步是很明顯的。
中國政府絕不會屈服
谷歌退出風波將如何收場?這一問題被西方媒體認為是中國互聯網2010年最大的猜想。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就提出這樣的問題:谷歌真要成為“古歌”?
瑞典投資促進署官員艾佛特對《環球時報》表示,谷歌的強硬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因為美國很多跨國企業都像是被美國政府寵壞的孩子,不能受委屈,一旦遭遇什么挫折,常常先是哭,再是鬧,最好拉上美國政府一起“討公道”。谷歌最近在中國的做法正從哭到鬧的過渡階段,如果仍不能達到目的,過不多久就該拉著美國政府“討公道”了。
谷歌的威脅能令中國屈服么?許多西方媒體并不相信。美國《今日美國報》13日說,對一個公司而言,就審查制度公開羞辱中國是極其罕見的事件。但該報采訪的分析人士提醒說,在這場爭斗中,谷歌幾乎看不到任何勝算,因為在如此公開的事件上,中國不會做出讓步,也不會退縮。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鮑威爾14日對《環球時報》說,無論谷歌出于怎樣的考慮,假如它真決定退出中國市場,未來會證明這將是一個“歷史性錯誤”。鮑威爾說,作為跨國企業,遵守駐在國的法律約束是最基本的守則。
趙國軍表示,谷歌在中國受到許多人喜愛,但這不代表它可以干涉中國內政。作為一個在中國得利的西方公司,谷歌不應該用如此極端的方式挑戰中國,它怎能把自己當做中國政治制度的判定者?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2010年1月14日,位于北京清華科技園的谷歌中國總部南廣場,“Google”標志牌上擺滿了鮮花及各類富有寓意的物品,對“谷歌”的去留褒貶不一,這里成了各界媒體及民眾關注的焦點。據悉,谷歌已考慮全面退出中國市場或關>>>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威脅中國的舉動讓世界驚訝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