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侵權責任法,并自去年7月1日起施行。《侵權責任法》其中第三十六條當中,對網絡侵權進行了具體規則。
有法律專家表示,該法律的實施,對保障公民在互聯網上的合法權益和規范虛擬網絡世界,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法律專家也指出,該網絡侵權法規仍尚存不足。同時,網友擔心,由于網站、論壇等網絡服務提供者因要規避風險,避免連帶侵權責任,一些批評性的言論很有可能“一上就被刪”。 文/記者 文靜
侵權帖不刪 網站要負責
新通過的《侵權責任法》在第三十六條中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據法律專家解釋,該法條中確立了兩個規則,一是提示規則,網上發布的信息是否構成侵權,得由受害人先提出來,要求網絡經營者刪除、屏蔽、斷開鏈接。
另一個是明知規則,網絡經營者明知道某信息已構成侵權,還不采取措施,放任其發表傳播,那不需要提示,就要承擔責任。
有評論指出,該規則,既規范了網民在網絡上的言論自由,又規范了網站的審查責任,還平衡了網站與受害人之間的利益。
兩大網絡維權難題仍存在
疑問一,網絡上的帖子刪得完嗎?有網友表示,互聯網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海量和傳播速度快,上百甚至上千網站都有轉載的內容,被侵權人又是否能刪得完?
另外,在實際中,網絡服務提供者,如網站,接到被侵權人的通知,是否馬上就把相關內容撤掉,仍是一個未知之數。
疑問二,搜索引擎等網絡“中介”,是否承擔責任?在多起網絡侵權事件中,多有搜索引擎這一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扮演。
據了解,在《侵權責任法》中并沒有對網絡提供者本身實施侵權行為進行規制。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西昌學院副教授王明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網絡侵權責任的規定還是過于簡略”,應在其中增加規定,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服務包括提供網絡內容服務和提供網絡中介服務等情形。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1月12日,國內最大搜索引擎百度遭受了自建立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嚴重的黑客攻擊,截止目前百度基本恢復正常。瑞星專家介紹,此次攻擊事件很可能造成近期一段時間中伊兩國的部分黑客大戰,個人、企業、政府網站>>>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