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監測室分析了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發現由網絡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互聯網已經成為新聞輿論的獨立源頭之一。對今年的互聯網輿情態勢,各方解讀各不相同。一些網民說:互聯網已經成為“大規模殺傷性媒體”,對貪官污吏和政府不當執法形成了強大的制約力量,網民成為中國最大的虛擬而有現實力量的“壓力集團”。(12月28日 《中國青年報》)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輿論監督從未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權力的運行,從未如今天這樣被要求公開透明。令人欣慰的是,對于聲勢浩大的網絡輿論監督,從中央到地方,公權力流露出歡迎監督的意愿。各地官員都在力挺網絡監督,從江西、廣西提出新聞也是生產力、軟實力,到廣東省領導歡迎網友“灌水”“拍磚”,云南明確將媒體監督作為問責行政首長的依據之一,再到南京市委書記公開表示官員“要經得起網絡監督”,都是例證。
《人民日報》12月25日發表述評說,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初步形成了政府對網絡民意的監測、反饋和吸納機制,政府與民眾在網上良性互動的局面正在中國形成。這種互動體現了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理念的漸入人心,也是公共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得到保障的時代表征。這當然是民生之幸,但縱觀網絡輿情洶涌不絕的2009,也難免讓人感到遺憾:“大規模殺傷性媒體”的力量實在是有點大,已經漸成網絡監督的不可承受之重。
畢竟,網絡監督不可能替代制度監督,公共監督的主流本該是依托于制度的現實監督。在很多時候,制度監督完全可以走在網絡監督的前面。如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的“周久耕事件”,這位“周局長”抽天價煙、戴高檔表、開豪華車……我們不明白的是,這一切,為什么網友們能“發現”,但有關部門卻愣是長期視而不見?現在,周久耕已經鋃鐺入獄——問題在于,如果不是網友的“細心”,周久耕“問題的蓋子”是不是就不會被“揭開”?還有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女檢察長事件”,假如不是網友的意外曝光,女檢察長的豪車之旅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防止公款私用和以權謀私的治本之道,是構建起強大的制度監督體系,讓任何違法違規的行為無所遁形。而在此基礎上,網絡監督才是有益的補充。制度監督的力量太小,總是在網絡曝光后才遲緩發力,這種“慢半拍”早就該引起警思了。
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有關部門的查處和問責是跟在網絡監督的后面被動為之了。往往是網絡上“吵翻了天”,現實中的查處才姍姍起步。“依法依規嚴肅查處,絕不手軟,絕不姑息”的態度是值得贊賞的,但回過頭來說,我們的“不手軟”、“不姑息”為什么總是來得這般遲緩呢?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CN)正式開播。這肯定是我國電視領域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在近期大規模查處無證視頻網站的形勢下更令人關注。 2009年12月28日上午10點,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CN)正式開播。這肯定是我國電視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監督不能替代制度監督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