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蛋糕之誘人,已無需言說,未來數年它注定是全球新經濟最有活力的。而在眾多的移動互聯網產業應用中,移動IM(即時通訊)軟件的應用被賦予特殊意義。
IM應用早在PC互聯網時代就處于紅海狀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隨著入口之爭愈趨激烈,眾多企業紛紛把目光瞄準這一市場,呈現一片火熱態勢。
這場風暴的引發,一是源自國內的互聯網公司。2010年,盛大網絡推出了KIKI,之后,開心網推出飛豆、小米推出米聊……移動IM應用陸續出現在公眾視野;2011年1月,騰訊推出微信,盛大在4月發布“有你”,阿里巴巴在5月跟著推出了云聊。
另一邊,運營商也在推波助瀾。早些時候,壟斷思維下的電信運營商的思路并不是比拼流量,而是以短信收費為主,隨著越來越多的應用加入移動IM大軍,電信運營商開始恐慌。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2011年以來,中國聯通的“沃友”、中國移動的“飛聊”、中國電信的“翼聊”等產品相繼亮相,一時間,國內IM市場百花齊放。
在移動互聯網興起之后,用手機進行IM交流的“瓶頸”被打破:3G網絡讓網速更快,手機之間的交流不用過分擔心掉線;手機輸入法(尤其是語音輸入法)的改進,改變了打字不便的弊端。相比電腦過長的開機等待,采用客戶端軟件、通過手機上網方式進行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也較為實惠,而且填補了用戶的“碎片時間”,因此廣受青睞。
以微信為例,1塊錢的流量費就可以發送數千條文字消息,而手機短信每條收費最低0.1元。最為關鍵的是,微信還可以即時發送文字、語音、圖片及視頻,更受消費者歡迎。今天,免費IM軟件漸漸顯露出優勢,追捧者眾多。融合到手機內的IM,讓用戶使用更方便,大有取代短信之態勢,讓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受到沖擊。
在移動IM的沖擊之下,未來幾年短信服務是否真的會消亡?這個問題引發了廣泛的思考。
作為運營商的主要增值業務,短信幾乎是零成本運營,但卻是賺取暴利的手段之一,民眾一向對短信收費持“支持”的態度,默默縱容了運營商的短信服務增長。在幾年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推出彩信功能,用手機發短信、彩信正合大眾口味,更有短信包月套餐服務,讓廣大用戶嘗到了短信資費“便宜”的甜頭。
現在,更為便利的即時通訊工具,已經威脅了運營商。中國移動去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短信和彩信業務收入首次出現了下降,為464.62億元,低于2010年的468.89億元。這表明,國內電信運營商們已受到IM工具的強烈沖擊。而從全球來看,根據咨詢顧問公司Ovum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社交聊天應用程序的普及,讓移動運營商的短信收入減少139億美元。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互聯網巨頭們試水智能手機已有半年,多為“雷聲大、雨點>>>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10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