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劉以軒從華為辭職來到北京和幾個朋友合伙創辦了一家通訊服務公司,承接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優化業務。如今雖然公司規模還不大,但業務已經覆蓋到了十六個省。
回首近十年的創業歷程,劉以軒覺得自己趕上了民營企業發展的好時候——這些年國有“巨無霸”企業越來越多地將非核心業務外包,使他們這樣的小企業可以在“食物鏈”中分一杯羹。
這種變化得益于政府在十年間為各種所有制企業提供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市場環境所作出的諸多努力,民營經濟的內在活力進一步被激發——不僅僅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民營大企業大公司也不斷涌現,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激發。2009年,劉以軒的老東家華為開始進入世界500強,到今年入選的民營企業增至5家。
雙36條創造公平環境
對于中國的民營企業來說,公平的市場環境得來不易。
長期研究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02年十六大提出“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兩個毫不動搖”以來,國家所制定的一系列民營經濟政策的目標是要不斷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
里程碑之一是通過修改《物權法》在內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從法制上確立了私有財產的地位和作用。
國務院于2005年制定了被稱為“非公經濟36條”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又出臺被稱為“民間投資36條”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些年來,多個政府部門已經為這兩個“36條”出臺了超過80個配套文件。
陳永杰表示,國家的這些法律和政策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顯示了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2010年,全國企業法人單位共651.8萬個,非國有的民營企業法人單位數占到95%。2011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0萬億元,非國有的民間投資已經占到64%;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4萬億元,非國有的民營經濟占73%。從就業數量上來看,民營經濟也占到了全國就業總量的85%。
在陳永杰看來,民營經濟所體現的另一個特征是面對經濟下滑時所表現出的抗逆性,這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已經顯現。當時民營經濟所遭受的沖擊最早,困難最大,但企業充分運用內在的應變機制,率先走出了困境。
似乎民營企業天生具有這種像“野草”一樣的生命力,這也成為抗逆性的根源所在。
在京開辦一家金融軟件公司的劉文告訴記者,2008年之后他們公司也遭遇了一次危機,當時市場需求下降,行業競爭激烈,公司資金鏈差點就斷裂了。但他沒有放棄技術創新,與技術骨干一起開發出一項新產品,終于受到風投的青睞,帶領公司走出了難關。
陳永杰認為,這種抗逆性在今年的經濟下滑中又一次得以體現,雖然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也出現了下滑,但下滑的幅度遠小于國有控股和外資企業。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據悉,蘇寧此次的iPhone5預定有兩個方式進行:一是不交定金,直接把姓名電話留在門店,到貨后將得到電話通知。2.在蘇寧會員卡中存如100元定金,iPhone5到貨后用戶將額外得到一個禮包。 11月5日上午消息,據北京蘇寧總>>>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鼓勵民資進壟斷行業成為共識 重在政策落實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