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去沙漠,只用蘋果手機查看了下地圖,發了幾條微博,結果當時就收到中國聯通的短信提醒,套餐外的流量使用費有300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秦小姐為此很郁悶,不明白緣何幾個小應用就額外多出了1000MB的流量。她告訴記者,自己每個月使用是186元的3G套餐A計劃,每個月有650M的流量,平常都用不完。
類似秦小姐這樣的情形并非個例。中國聯通新聞處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2009年中國聯通開通3G業務以來,接到這種用戶投訴很多。
“每天來聯通營業廳投訴的人很多,在印象中,不少是來投訴3G流量無故產生高額費用。”10月25日,一位北京市西城區的某中國聯通營業廳的業務員告訴記者,很多顧客都來營業廳打出數據流量費用詳單,并向工作人員提交了對額外產生的幾十元,甚至上千元流量費用的質疑。
自2010年年初3G業務開始以來,中國聯通3G用戶頻頻“中招”。公開的媒體報道顯示,不少中國聯通3G用戶都不同程度地體會過聯通3G流量費用高居不下的“苦惱”。中國聯通3G用戶的用戶數每個月新增幾百萬,截至目前,整個用戶的數量達到7000萬。伴隨著用戶數的增長,用戶的投訴也開始變多。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運營商對用戶上網行為無法提供比目前更詳細的賬單。運營商的計費系統應該進行升級改造,以便給消費者一個明確的交代。
維權成本高
根據中國聯通的官方計費信息,中國聯通有多種3G包月套餐,而超出套餐外的流量費用是每MB字節0.3元。
上述北京西城區某中國聯通營業廳的員工告訴記者,這些關于流量超標的投訴,最后往往聯通客服會打一個電話告訴用戶,表示“流量使用情況”沒有異常。
此外,工信部電信用戶申訴受理中心的官方網站也接受此類投訴。據工信申訴中心的一位電話客服介紹,用戶就流量問題向中國聯通投訴后,如果15個工作日還沒有滿意答復,可將相關情況寫成申訴函,申訴受理中心會將這個函轉至電信運營商。
但工信部該客服表示,無論是電話中心還是網上申訴中心都只是一個協調的部門,只負責將用戶的情況反映給電信運營商,卻無法繼續追蹤。
一般情況下,聯通客服不給予解決,而其他的維權方式比較繁瑣。因此,許多用戶吃了個啞巴虧。“用戶雖然對流量費用有質疑,但由于維權較難,成本也較高。很多人就算了。”IT法律專家趙占領說道。
趙占領告訴記者,幾百元的流量費用遠達不到報案的金額,警方基本不受理,往往只能找消費者平臺來維權。但維權時用戶只能夠憑感覺表示資費問題,卻無法提供證據。并且,同樣由于無法提供證據,亦無法報警。
數據詳單無法生成
“用戶與聯通之間有服務合同關系,有權利知道服務的內容是什么。中國聯通只提供給用戶一份粗糙的賬單,卻沒有詳細的賬單。在這一點上,用戶的知情權沒有得到尊重。”趙占領告訴記者,用戶在申訴時手中往往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否使用了3G網絡,在某一時刻使用了多少。這是讓用戶投訴無果的重要原因。
中國聯通官方網站公布的用戶數據詳單中,只有數據使用的時間、地點、數據量的多少及價格等四項基本信息,而并沒有更詳細的介紹。
“用戶無法證明此時此刻沒有使用數據,因為一切數據統計,運營商都是根據基站的設備來自動完成。”某運營商數據業務部門的員工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用戶用手機來使用一種服務時,離用戶最近的基站會記錄用戶的使用情況,然后實時或定時地將這些數據傳輸至數據中心,計費軟件開始將其轉換成價格。
“用戶對流量的詳細使用情況沒有辦法查詢,因為電信運營商在生成賬單時就是一個籠統的數據。”這位某運營商數據業務部的員工告訴記者,智能手機的業務處理是多進程的,這意味著表面上用戶只打開一個界面,但實際上手機后臺也在同時運行其他頁面,流量也在形成。并且,用戶的上網過程亦是多鏈接,URL對應的地址也會變化,系統還無法做到將用戶訪問了哪些網站給出一個詳細說明,只能是定時給用戶一個大致數據。
這位員工坦承,用戶的上網行為統計是數據量非常大的一個工作,很消耗帶寬與存儲資源。并且,運營商認為,用戶也不需要知道那么清楚。
對此,趙占領認為,按照服務約定,中國聯通應該把用戶的所有上網行為都輸出成賬單。這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即便全部統計出來,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中國聯通也應該列出一些詳細的信息,如流量耗費排名前幾的網站。
但上述通信行業專家告訴記者,如果需要細化出流量用到哪個網站上去了,那么話單統計時必須按照內容計費。而目前,“中國聯通的計費系統無法做到按內容計費。當初在中國聯通看來,這樣的計費是不符合用戶習慣的,并且統計也更復雜”。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在接下來即將進行的4G-LTE投入中,中國移動將付出大量的現金來鋪設網絡,接下來則是4G網絡下發展用戶所必須投入的大規模終端補貼。這些客觀因素本來就會影響運營成本,一旦業績增長繼續乏力,在至少1-2年的4G網絡建設>>>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