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海城)國內山寨手機業目前正在進入轉型階段:一位深圳華強北的手機業者就告訴IT商業新聞網:“現在傳統的山寨手機越來越不受顧客的歡迎,我們的主要業務已經轉向了維修iPhone上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方面,很多山寨機廠商已放棄手機制造,從事其他相關產業;另一方面,更多的手機商通過打造自主品牌來謀求轉型升級之路。
對于手機行業而言,互聯網公司是沒有發言權的,他們所做的一切手機上的努力,仍然只是嘗試而已。而今從山寨機試圖轉型上,記者感覺到,這也直接給國內正在降溫的互聯網手機提出了挑戰:在手機計算機化的大趨勢下,進入智能手機領域的互聯網企業拿什么去抵御變身后的山寨機?
的確,互聯網手機與山寨手機相比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手機游戲規則的執行者,而非制定者。在山寨機如基伍等調整供應商體系,嘗試電商新渠道等做法時,互聯網手機的賣點和優勢也正在消失。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曾表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多數都會失敗,不僅是因為企業基因不同,更主要的是這些企業只是為了嵌入自己的服務。在他看來,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無非就是推自己的應用,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但是這樣的做法未必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不以用戶需求為使命,必然難以打造用戶口碑。
用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縱觀國際手機巨頭近年來的變化就可知曉。諾基亞從輝煌登頂到墜入悲劇的下滑曲線不過數年,國產機的輝煌也是轉瞬如云煙,近年來的明星宏達電(HTC)也是瞬間即遭遇挫敗。蘋果和三星令人艷羨的成功背后,不僅殘酷體現了消費級市場的馬太效應,更暗示著,即使是擁有強大技術實力的公司,也難以在變化迅速、產業鏈復雜的手機產業中始終摸對脈搏。
今年8月,市場調研公司IHS iSuppli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中,互聯網手機品牌總體份額不超過8.1%。在深耕手機渠道多年的業內人士徐國祥看來,能排到手機銷售領域TOP5的手機廠商,在國內的銷售量應該在2000萬臺/年,在全球的銷量至少要達到6000萬臺/年,但互聯網手機的量遠未進入這個行列。這表明互聯網公司做出的手機如果不能很快盈利,那么在企業內部的競爭中,就處于劣勢地位,更不用說和有制造積淀的公司競爭。相比之下,山寨手機要實現品牌轉型要比互聯網公司容易得多,例如基伍等山寨商,他們還有國外的新興市場幫其做著銷量上的支撐。
推薦閱讀
近日,消費者李小姐向記者投訴稱,她的iPhone4手機不小心摔壞了屏幕,于是來到天河一家蘋果授權店。“師傅告訴我屏幕不能單獨更換,要換就必須整個主板全部換了,要1800元人民幣”。李小姐表示,當時詢問為何不能單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山寨機廠商嘗試新做法 互聯網手機受威脅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5145.html